今年上半年,在宏觀經濟平穩向好形勢驅動下,煤炭經濟運行態勢良好,市場價格處于高位震蕩,行業效益回升,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去產能工作方面進展順利,年產30萬噸及以下煤礦有序退出,積極釋放煤炭先進產能,調整優化煤炭產業布局和建設時序,煤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結構也出現顯著變化。受益于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影響,煤價維持高位,煤炭企業效益有所好轉。
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產能過剩態勢依然不容樂觀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2018年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在宏觀經濟平穩向好形勢驅動下,煤炭經濟運行態勢良好,市場價格處于合理區間,行業效益回升,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17億噸,同比增長3.9%;煤炭凈進口1.44億噸,同比增長12.6%;初步測算,全國煤炭消費量約18.9億噸,同比增長3.1%,實現了產需基本平衡。
從產能規模看,2016年底以來,在推動煤炭去產能的同時,加大了新建煤礦核準和產能置換力度,一大批大型現代化煤礦陸續投入運營,產能釋放加快。預計目前全國生產煤礦年產能在40億噸左右,在建和改擴建煤礦年產能在11億噸左右(其中已形成年生產能力3億噸左右),年進口量在2.5億噸左右。與全國每年消費40億噸左右相比,產能過剩態勢依然不容樂觀。
《2018年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中提出,2018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的煤電機組。如果2018年這一目標能夠實現,加上2016年和2017年兩年時間累計化解過剩煤炭產能約5.4億噸。則3年化解過剩產能約7億噸,距離“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去產能8億噸的目標還有1億多噸的差距。
在去產能方向上也作出一定調整,今年加大了內蒙古、新疆等地區的產能置換力度,適當提高南方地區煤礦產能退出標準,更多發揮北方優質先進產能作用,將產量逐步向主產省份集中。同時,加快北煤南運大通道建設,確保2019年南北運輸“大動脈”蒙華鐵路建成通車,以解決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煤炭調入問題。
“煤炭產業仍要繼續堅持改革發展創新,鞏固來之不易的趨穩向好發展局面,努力夯實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院長岳福斌說。煤炭產業仍然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認為煤炭價格回升了,煤炭就不用去產能了,而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去產能的相關工作,科學精準去產能、有序有效去產能,優化供給結構和質量,保障供需總體平衡的持續性。
煤炭價格維持高位略有下行
長協煤兌現比例提高
2018年上半年煤炭價格整體呈現維持高位略有下行態勢。截至7月30日,秦皇島5500大卡煤炭綜合交易價格為每噸576元,同比價格下降6元;現貨價為每噸634元,同比價格下降24元。價格雖有所下降,但依然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今年年初,寒冷天氣持續,電廠日耗保持高位,拉動市場煤交易價格出現上漲;隨著春節到來,煤炭市場需求減弱,此時,煤價調控政策出臺,促使市場煤交易價格出現直線快速下跌;4月中旬開始,限制進口煤炭政策出臺,此外,工業用電提振,社會用電量增加,港口市場煤價格企穩并出現上漲。
隨后,為穩定煤炭市場、促進市場煤價回歸合理區間,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增產量、增產能等九項措施,協調重點產煤地區和煤炭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產能利用率,努力增加產量。而隨著主力煤企聯合保供穩價,助推了市場趨穩,港口市場煤價格出現平穩回落。
“中長期合同制度”在穩定煤價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王顯政在2018年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上表示,上半年,在“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動力煤中長期合同(5500大卡下水煤)價格市場穩定在綠色區間,上半年中長期合同平均價格為每噸562元,同比下降9.5元。
中煤能源集團副總經理劉勇介紹,2017年全年年度長協最高價格與最低價格每噸差24元,同期,現貨最高價格與最低價格每噸差176元。今年上半年,年度長協最高價格與最低價格每噸差9元,而同期現貨最高價格與最低價格每噸差超過200元。
據行業龍頭企業中國神華最新發布的公告稱,2018年6月,該公司商品煤產量達2500萬噸,同比下降0.4%;2018年前6個月,該公司累計商品煤產量達1.458億噸,同比減少3.9%。在多項保供措施保障下,長協煤供給兌現率提升、商品煤采購量下降是削弱煤價上行壓力的主要原因。
煤炭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電煤消耗增超1億噸
今年以來,受經濟穩中向好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我國電力、煤炭、天然氣消費量顯著增加,迎峰度夏期間能源供需形勢更趨復雜,煤炭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絕對發電量為319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3%,其中全國火力絕對發電量為2388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增幅回落4個百分點。但電煤需求大幅增加,僅上半年全國電煤消耗量就同比增長超過1億噸,增幅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今年以來,受多因素影響,電煤需求大幅增加,上半年全國電煤消耗量為10.3億噸,同比增加1.1億噸,增長11.3%,為近十年來少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副巡視員朱躍年介紹。
什么因素導致火電發電量下降,但電煤消耗量大幅增加呢?
有專家分析,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煤價的快速上漲,企業為了降低發電成本,電廠入爐煤中低熱值煤摻配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單位發電量的耗煤量相對增加,從而導致全國電煤消耗總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隨著北方“煤改氣”的不斷深入,以及工業和發電需求持續處于高位等因素影響,天然氣需求淡季不淡。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天然氣消費量達1348億立方米,增速高達17.5%。
初步測算,目前天然氣替代散煤燃燒量超過6000萬噸左右。這極大了增加了天然氣供應的壓力,加上為保障冬季供氣,加大了儲氣庫注氣,使得迎峰度夏期間天然氣發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這使得煤電發電量和發電耗煤量相對增加,而這一部分發電量其實代替了原來落后的散煤燃燒,有助于實現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的協同控制。
“從上半年數據來看,電煤消耗的增幅比火力發電量的增幅要高出3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去產能導致煤炭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散煤減少很多。”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魯俊嶺說。散煤燃燒是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散煤消費大概7億~8億噸,1噸散煤燃燒排放相當于5~10倍火電廠的排放。因此,煤炭消費結構的調整有助于散煤治理從而減少空氣污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產能利用率提高
7月26日召開的國家能源局年中工作會議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國煤炭煤電去產能進展順利。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有序退出,積極釋放煤炭先進產能,調整優化煤炭產業布局和建設時序,煤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煤炭供求關系由總體寬松轉向平衡。此外,對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進行全面摸排,嚴控新增規模,前五個月全國煤電新增裝機同比減少超過四成,煤電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隨著化解淘汰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等工作的深入推進,切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供給結構明顯改善,產能利用率回升。今年上半年,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7%,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其中,采礦業產能利用率為73.3%,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環比提高0.2個百分點。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9%和88.8%,比一季度分別回升1.7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
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水平以及利潤率同步提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煤炭采選業實現利潤約1279億元,同比增長14.8%;石油、煤炭及其它燃料加工業實現利潤約1100多億元,同比增長27.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約1800多億元,同比增長26.1%。但火電企業因煤價上漲、發電成本上升,經營形勢仍然比較嚴峻,虧損面接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