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以前煤炭開采導致環境污染和地塊沉陷嚴重,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靠打漁為生的老百姓不得不就近搬遷,另謀生路。自從建起了光伏電站,這里環境一天比一天改善,我們又可以回來打漁了。光伏電站在建設時,我在這里工作每月工資5000多元。現在,我是電站的運維工,每月工資4000元左右”。8月16日下午,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居民李金超夫婦一邊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展示剛打上來的大魚,一邊高興地說。
滿意的收入讓李金超夫婦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給李金超夫婦和其他村民生活帶來改變的,就是位于淮南市潘集區泥河鎮劉龍村、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建成投產最大的漂浮式光伏電站——國家電投安徽淮南潘陽漂浮式光伏項目。
項目由吉電股份與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建設,于2016年9月開工建設,同年12月下旬完成升壓站受電及首個光伏發電單元并網。截至2018年7月末,累計發電量5570.67萬千瓦時。同時,建設單位注重能源與生態的和諧共生,使該項目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旅游景點,區域還能進行家禽養殖業,并拉動當地第三產業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國家電投吉電股份華東新能源公司總經理王浩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用兩淮采煤沉陷區水面建設光伏項目,在治理沉陷區水域的同時,有效利用該區域土地空間。與傳統光伏電站相比,漂浮式光伏電站將光伏發電組件安裝在水面漂浮體上,具有不占用土地資源、減少水量蒸發、抑制藻類生長的作用,同時水體對光伏組件及電纜的冷卻也可有效提高發電效率。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豐富的煤炭資源讓淮南因煤而生,也因煤而死。隨著煤炭開采的推移,一片片塌陷湖從陸地升起,表面互不相連,一度成為困擾當地發展的一大難題。有媒體報道,到2020年,在淮南,塌陷湖面積將相當于100個西湖。2009年被國務院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
如何破解這座資源型枯竭城市的發展難題?光伏正是照亮這座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之路之一。
王浩介紹說,國家電投創新應用“光伏+”模式,立足該區域水深10多米、難以采用水泥樁方式鋪設光伏板的實際,提出了水面漂浮的大膽設想:持久耐用的浮體材料、標準發電單元大方陣選型與驗證、合理建立運維通道、風浪流模擬計算、漂浮方陣自適應水位錨固系統、逆變升壓浮臺提高穩定性、高可靠接地系統確保設備安全…從用地上來看,淮南豐富的采煤沉陷區水面可以作為光伏用地,既不占用良田,又能充分發揮限制水面效益。項目的建成投產,將昔日的“采煤沉陷區”變成今天的“水上發電站”,為兩淮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同時為以后漂浮電站在國內推廣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
“項目已被國家電投中央研究院確定為水面光伏設備可靠性、性能對比、浮臺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等課題研究的試驗基地。”王浩告訴記者。
吉電股份是吉林省內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在東北區域唯一的以電力、熱力投資和生產運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近年來,行走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路上,把風能、太陽能作為引領企業轉型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并完成了由單一火電向風、光、供熱、配售電、氣電及電站服務等綜合能源供應商的完美蛻變。發展布局從吉林省拓至北京、上海、天津、安徽、江西、陜西、云南、甘肅、青海、新疆、廣西、廣東等23個省(市、區),新能源總裝機容量256萬千瓦,占公司總裝機容量38%,比“十二五”翻一番,組建了吉林、華東、西北、江西4個區域新能源基地,建設了長春、合肥、九江3個區域生產運營中心,面向全國的新能源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記者了解到,目前水面漂浮光伏電站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可以說,安徽淮南潘陽漂浮式光伏項目是吉電股份“北穩西征南擴”的清潔能源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
水上光伏項目注重生態效益,昔日的塌陷區也開始水草肥美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楊秀峰/攝
采訪結束,已是夕陽西下。近處白鷺飛翔、魚鴨暢游,遠處一排排光伏電池板組件形成一個龐大的方陣,吸收著太陽的能量,光伏板下面魚兒歡快的游蕩……而隨著項目的建設發展,未來這里將成為水上之光,未來之源的實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