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內沒能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導致該類儀器的技術被國外壟斷。”項目負責人、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院長、國家環境保護大氣物理模擬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法華介紹,該項目的研究人員攻克了技術瓶頸,實現了儀器監測的重要指標優于國外同類儀器的目標,推動了我國紫外光譜法監測超低濃度污染物技術的進步。
目前,已有300多臺該項目研發的超低濃度監測儀器在近百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工程中應用,相當于為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工程裝上了“千里眼”,監測數據可實施遠程傳輸,技術團隊則能更好地指導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的高效穩定運行。
為了使項目成果能夠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朱法華項目團隊在一家燃煤電廠同時使用了自己研發的儀器和國外進口儀器,經過連續3個月的在線比對監測,結果表明,朱法華項目研發的儀器幾個關鍵指標要明顯優于某國外知名儀器公司的產品。在大量的比對數據和事實面前,用戶主動要求使用國產儀器替換進口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