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普遍認為,技術成本下降的空間已經很有限。未來實現光伏產業目標平價上網需要將目光放在非技術成本上。
《能源》調查了解到,非技術成本如今已達光伏電站總投資20%左右,折算到電價上約0.1元,高企不下的非技術成本成為光伏發電通向平價上網路上的一塊攔路石。
非技術成本究竟都有哪些?
地面電站的非技術成本大體可分為土地及稅費成本、限電成本、融資成本、電網送出成本、以及前期開發費用等五大部分。此外還有運維,突發性因素處理等諸多費用。由于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不同電站的情況各異,實際上的成本構成及比重各家之間存有不小的差異。
1、土地成本是重中之重,大約能占到光伏發電投資成本的6-8%,甚至高達10%。
土地建設地面電站牽扯到的情況比較復雜,有些成本是隱性的,例如有的招標文件中政府承諾土地價格為600元/畝/年,但是到真正建設的時候價格可能會漲到每畝1000元/畝/年。一個100MW的光伏項目占地5000畝,每年就要支付高額的土地租金,甚至有些地區要求必須一次性繳納20年的租金,意味著需支付上億元的土地租金。
若需要占地,根據林地或耕地的不同,需支付生態補償費和耕地占用稅。以內蒙地區為例,一個10萬千瓦的地面光伏電站占用耕地,一般需要一次性繳納4000萬元耕地占用稅,每年繳納800萬元土地使用稅。
2、限電成本不容小覷,如果地區限電嚴重,限電成本也會占據不小的比重。在限電嚴重地區,限電成本與土地成本二者加起來就足以占到非技術成本的50%。
3、融資成本由于不同主體的資質不同,不同電站的差異較大,有些電站融資成本不高,有些則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光伏電站超額融資一般比正常的基本利率要高,融資困難是目前不少地面電站面臨的難題。
4、自建接網設施費用對一些企業而言也并不輕松,一般接入工程的費用包括匯集站升壓站建設成本、對端改造擴容費用、送出線路建設成本、送出線路征地費用、接入審查及批復相關費用等。
許多光伏發電項目的外線、送出工程都是由企業自己建設,這部分支出拉高了光伏成本,算到光伏項目上大約在0.5元每瓦。
5、前期開發費用所占比重較小,包括一些手續費用,環保工程、水土保持、土地勘測等費用都包含在內,在一個5億投資的光伏電站中大概會占到幾百萬元。
除這幾大部分外,攤派費用在非技術成本中難以忽視。對于一些基地項目,公共設施是根據基地規劃建造好的,大部分是公共的升壓站和匯集站,道路、管線、場評都已經完成,企業進入后政府將這部分費用攤派給企業,企業前期建設費用實際上并不高,但很可能面臨著政府較高的攤派費用,無形中就提高了成本。這部分支出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達到成本的3%左右。
此外,還有一些不確定費用令企業深受其擾。比如壟斷性質的支出,某些地區在招標時要求必須使用當地指定的勞務,價格還會高于市場招標價。
分布式電站的非技術成本不涉及到土地成本,取而代之的是屋頂租金。不過這部分都已被考慮到投資收益率之中,并不像地面電站中的土地成本那樣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分布式電站投資成本會增加與業主的關系協調等費用,如果是自發自用的分布式電站,還會涉及到電費能否按合同收取的問題。與地面電站相比,分布式電站前期的手續規費會少一些,沒有環評、水保的支出。
非技術成本削減可能性如何?
多位光伏電站開發商坦言,非技術成本下降的難度非常大。目前社會用電價格也在持續降低,未來系統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很可能還需要行業內給自己再加壓。
如果削減非技術成本,主要是從政府和電網兩方面入手。
提高光伏發電項目收益率、降低非技術成本,必須要將占比最大的土地成本降下來,而對土地性質的界定、土地的稅費、租金,以及一些壟斷性支出等主要都是由政府來定。非技術成本的下降需要依靠各級政府的政策配套,土地方面要更多加強與政府間的溝通。如果一個地區綜合利用情況較好,土地費用等地方政府看情況合理制定,土地成本還是有下降的空間。
電網方面,國家規定電網公司承擔外線建設成本,但實際上目前地面電站的外線主要都是由企業自建,主要原因是時間的不匹配。過去光伏電站業主會在上網電價下降節點前搶裝電站,企業一般寧可自建外線也要抓緊時間并網,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電網外線建設成本這部分嚴格意義上來講算不上是非技術成本,本就屬于系統的投資成本之內,但是如果這一部分由電網來承擔,也可以較大的降低整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