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印象的“無人工廠”
中煤蒙大公司是中煤集團旗下的二級子公司,主要負責中煤集團在鄂爾多斯地區投資建設的重點項目——6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總投資104億元。歷經三年建設期,于2016年4月順利投料開車,不足24小時產出聚合級乙烯、丙烯,歷時5天,先后生產出合格聚丙烯、聚乙烯產品。2017年正式商業運營以來,年產值達69.32億元,利稅3.08億元。
占地面積197公頃的廠區內,一片寂靜。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的全面規劃設計,數據信息統一共享平臺的構建,讓生產現場實現了局部的“無人化”。同類規模企業上千名的用工量相比,中煤蒙大建廠初期定編855人,現在實際用工690人已足夠。
走進上千平方米的產品包裝車間,機器轟鳴,進料、配送、組裝、打包,各項工序流暢有序,但轉來轉去只能看到一兩個人。
“我們已在部分生產線和操作區域實現無人化。”中煤蒙大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俊杰說。
智能化管理深入骨髓
在中煤蒙大中央控制室,一塊大屏幕不斷變換角度,顯示著廠區的各項運作和數據。幾十名操作人員坐在電腦前,操作或關注全廠的生產環節、區域。
通過“中煤蒙大云數據中心”覆蓋全域的數據平臺,扮演著“超級廠長”的角色,由生產、管理、預警入手,掌管著企業的方方面面。
一塊電子屏、一張長桌和一排書柜,簡單地構成了一間交接班室。即將接崗的職工鼠標輕點,就能知曉全廠所有過去及進行中的生產情況。
“我們這套數據系統的交接班模塊,使交接班實現了數字化、實時化、可視化、精細化,保證了生產的平穩運行。”公司副總經理薛錄召介紹。
這直接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迭代:通過智能工廠建設,完善雙向考核、細化安全管控、優化工藝管理、強化設備監測、加強技術創新等,實現了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的生產全過程管控,所有生產和輔助裝置實現自動化控制;
也同步促進了管理模式的升級:建成以MES為核心生產運行管理體系,22個信息模塊,涵蓋物料、能源、設備等管理模塊,實現了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全流程管控;實時監測物料能耗和化驗分析數據,做到了動態優化操作及生產數據的“班跟蹤、日平衡、月結算”,實現了電子交接班,使班組運行更加規范高效。初步實現了感知實時化、裝備數字化、管理流程化。
這些系統的應用,極大促進了生產經營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透明化和精益化,實現工作效率提高10%、節能降耗顯著提高、安全環保可控。
在這里,工業化和信息化實現深度融合,成為國內引領方向的標桿。2017年,中煤蒙大獲評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示范企業;今年,數字化工廠建設獲批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及“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示范”和內蒙古自治區“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科技創新就地轉化“真金白銀”
在中煤蒙大包裝儲運中心的汽車裝卸裝置區域,十幾輛甲醇車排隊進場準備卸貨。2017年10月,該區域完成了衡器系統的智能化改造,通過系統自動讀取入場出場車輛號牌和貨物信息等,實現了全自動化計量。繁瑣的人工計量就此退幕,人為錯誤和不規范行為也得以杜絕。
“每天有200輛貨車進出,裝卸任務量比較大。計量地衡智能升級改造后,每天能節省時間可達6個小時,提高工作效率30%、動態安全管控得到顯著提升。” 包裝儲運中心經理趙玉勇說。
中煤蒙大公司主要生產裝置包括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60萬噸/年烯烴分離、30萬噸/年聚乙烯、30萬噸/年聚丙烯、10萬噸/年碳四綜合利用及熱電站等生產裝置。近年來,因國內甲醇價格一直處于高位運行,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經濟效益。
為擺脫不利局面,中煤蒙大公司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新興能源、正大新能源等多家公司,共同合作開展DMTO裝置提高雙烯收率的技術研究。
通過采用DMTO改進型催化劑和碳四預結碳等技術,2018年前7個月,DMTO裝置平均負荷接近110%,雙烯甲醇單耗平均值實現為2.99噸/噸,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與國內平均水平3.10噸/噸相比,僅甲醇單耗一項,1~7月就創效6000萬元左右。
高尖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蒙大公司注重研發人員配備及培養,申報專利15項,其中8項專利已完成授權。
在創新驅動引領的“智能制造”下,新動能加快成長,人、設備、軟件系統融為一體,互聯互通,高效運轉,聚變出大能量。無線智能儀表、熱成像、原料與產品衡器計量智能化、無人機巡檢、機泵群在線監測及大數據智能故障診斷等一批智能技術,如血液般正在不斷地流淌在廠區的每一個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