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稱,碳排放交易作為一種市場機制,能夠有效地減少整體減排成本并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切實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相關領導曾在11月26日在公開場合向媒體透露,從2013年6月,試點碳市場陸續上線交易,目前為止成交量達到了2.7億噸二氧化碳,成交金額超過了60億人民幣。試點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了雙降。
然而,這項被評為“榜樣”的市場機制,國內非碳圈人士對其了解不多。10月份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有人提問:有媒體稱,目前碳市場仍沒有完成一筆交易,沒有實質性進展,請問存在哪些問題?
被質疑“沒有完成一筆交易”,本身就說明,外界對全國碳市場的不了解。按照國家發改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下稱《建設方案》),全國碳市場建設分三步走,在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基礎建設期、一年左右時間的模擬運行期后,才進入開展配額現貨交易的深化完善期,以2017年底啟動碳市場推算時間表,預計至少要到兩年以后才能開展現貨交易。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相關領導也在新聞發布會回應稱:“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自2011年啟動,但實際交易是在2013年6月以后陸續開展的,存在一定時間差,也就是說碳市場的工作需要一段時間作相關工作準備。”
準備了近一年,外界對這一市場機制仍存在誤解,而又逢率先加入碳市場的發電行業正全面進入體制改革落地實施的關鍵階段,碳市場主管部門氣候司從發改委轉隸生態環境部,金融防風險的壓力等多方面變化。
為此,自試點期起就密切關注碳排放權交易的《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能源基金會、綠色創新發展中心,將于12月20日在北京舉辦“新環境下的國家碳市場:回顧與展望’保障融合創新,促進碳市場健康發展’”媒體研討會,就全國碳市場建設的三大問題開展討論。
電力行業在試點期起就參與碳市場,在七大試點市場中,都較為活躍。在過去一年的建設期中,主管部門圍繞發電行業設計了配額分配方案,編制了培訓教材,召開了動員部署會,開展了大規模培訓。
電力集團基本上都成立了專門的碳資產管理公司,還有少數在年報中披露了碳排放或交易的相關信息。電力行業將從傳統的常規污染物控制過度到碳排放的協同控制。
目前,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全面鋪開,交易機構組建基本完成,發用電計劃和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已進入落地實施的關鍵階段。
展望下一階段,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即將實施,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將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2020年基本解決。
在火電企業持續虧損、電力轉型正處于新舊驅動力轉換的關鍵期等背景下,如何協調能源資源、節能降耗、污染物減排等法規政策,解決電力多元政策對電企低碳、環保、節能等要求中存在的交叉重疊和相互矛盾等問題,實現電價和碳價的有效相互傳導,都是電力行業參與碳市場的挑戰。
根據《建設方案》,全國碳市場還要加強與大氣污染防治等政策措施的協調。
據測算,“大氣十條”落實的同時,實現了1.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每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會相應減少3.2公斤的二氧化硫和2.8公斤的氮氧化物排放。
研討會最后一部分將一起展望碳市場的發展,探討全國碳市場建設中的碳金融創新和機制設計的互動。目前,試點市場已探索設計了多個碳金融創新產品,不過數量不多,規模偏小。市場作為無形的手,需要怎樣的制度環境下運行,才能更有效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是值得審慎考慮的問題。
證監會則已確定研究發展碳排放權期貨等商品期貨新品種,探索利用市場化機制助力大氣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
在金融防風險宏觀背景下,未來碳金融如何同時滿足政府節能減排、企業綠色收益、金融機構防風險等需求,將是碳市場建設面臨的又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