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產煤大省陜西正面臨著巨大的燃煤污染治理壓力。
來自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一份通報顯示,今年1-10月,陜西雖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上取得階段性進展,但煤炭削減與散煤污染控制任務卻依然艱巨。其中,部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煤炭削減不降反升,部分國有企業的用煤量同比大幅反彈,還有的耗煤企業出現偷排、超排及無組織排放等環保問題,“帶病運行”的情況屢禁難止。煤炭消費居高難下,使全省結構性污染問題更加突出。
陜西控煤多亂象
上述通報公開不足一周,來自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一份情況反饋,再度將焦點指向陜西控煤工作。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方面獲悉,陜西韓城的部分用煤企業長期我行我素,存在敷衍治理、管理混亂、偷排違排等行為。韓城作為關中地區的主要焦化產區,同時也是汾渭平臺藍天保衛戰的重點區域。本應得到重點監管的用煤大戶,如今反倒讓治理流于表面。
“目前煤炭消費不降反升的情況,主要還是歸結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量大。特別在韓城、咸陽、寶雞等工業結構本就偏重的城市,煤炭不僅承擔著冬季供暖等‘燃料’角色,同時也是重要的原料,減煤成了硬骨頭。”一位接近當地發改部門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更為嚴峻的是,省會西安等地還出現了“無煤可減”的棘手狀況。西安節能協會會長謝宏皓坦言,因工業企業并不發達,西安煤炭消費主要集中在熱電行業、民用散煤。“按理說只要把這兩塊控制好,西安減煤基本沒什么壓力。但如今,西安也陷入‘減無可減’的困境。從目前情況看,今年的污染治理任務鐵定是完不成了。”
工業用煤是重頭,到了“動結構”的深層階段
按照《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記者了解到,以工業燃料煤、散煤削減為主,陜西省每年將削減燃煤500萬噸。而僅在該省關中地區,去年一年減煤已達到1000萬噸左右。相比之下,3年減1500萬噸的任務似乎并不算重,陜西為何仍會陷入困境?
在謝宏皓看來,燃煤替代工作暫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治理效果的發揮。由于國家分配給整個陜西的天然氣配氣指標相對較低,居民用氣又需優先滿足,對燃氣工業鍋爐和窯爐的穩定運行造成很大影響。
謝宏皓還指出,西安到明年將取締所有煤場,全市再無煤炭銷售點,意味著想買煤都買不到。剩下的減煤大頭,就落在了供熱、發電行業。“但隨著煤改電逐步推行,熱電需求相當于持續增加,尤其到了冬季,為保證剛需,這部分用煤更難減下來。即便要減,后期更多也是靠技改等方式,把單位面積煤耗降下來。
一些未具名人士表示,無論西安還是在陜西全省,短期內見效較快的強行政措施,目前基本做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則進入需要動結構的深挖階段。能源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環保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