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需求總量持續增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湯廣福預測,203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10萬億度,2020-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約為3.1%。預計到2030年,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超過50%,成為主力電源。
“我國電力需求將長期持續增長,增速明顯快于能源需求增速。”國家電網總工程師兼國家電力調度調控中心主任陳國平判斷。
國網能源研究院總經濟師工程師張全預測,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約6.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今年用電量明顯超出預期,主要是受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經濟新動能快速成長、電能替代力度加大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
不過,記者也了解到,今年經濟增長與用電量增長數據出現了明顯的嚴重背離,經濟增速下行,但用電量增速卻呈現上升。前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7%,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2個百分點,但全社會用電量卻同比增長8.9%,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了2個百分點。對此,分析人士表示,用電量高增長率并不能說明經濟形勢向好的可持續性。
“中長期用電量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不過,短期用電量與經濟增長可能‘脫鉤’。受結構調整、電能替代、氣溫等因素影響,第二產業的用電增速明顯高于用電經濟增加值增速,這是導致今年用電量增速快于經濟增速的一個主要原因。”國網能源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副所長譚顯東分析,“中美貿易摩擦成為影響我國明年經濟與用電走勢的最大變量因素。2019年經濟與用電量增速將有所下降,預計GDP增長速度基本呈現放緩走勢,經濟增速同比增長在6.4%左右、用電量增速在7%左右的概率較大。若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則經濟與用電量增速將進一步回落,且后者回落的幅度將明顯大于前者。”
“水”“核”難達規劃目標
多位專家認為,隨著我國能源清潔化轉型持續推進,電源結構將朝著更加清潔低碳的方向發展。
國網能源研究院的研究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18.5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煤電裝機比重遠高于主要發達國家,水電裝機占比遠高于美、德、英、日、韓等國,但核電裝機占比僅占1.8%,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
“總體來看,電源結構已從以火電、水電為主,演變為水、火、核、風、太陽能并存的格局。不過,火電仍是我國主要裝機類型。”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理王耀華認為,核電、水電、核電、氣電等常規電源的裝機容量并不會因新能源逐漸呈現出的成本優勢而停止增長。“規劃期內煤電仍將在我國電力系統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了解到,電源規劃方面,除水電、核電、天然氣發電相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度有所滯后外,大多數指標均按照規劃要求進度執行或已超額完成。
以水電為例,“十三五”前兩年常規水電和抽蓄年均增速分別為2.7%、11.6%,略低于規劃設定的年均增速。按照目前在建和新開工項目,預計到2020年,較難完成常規水電和抽蓄裝機達到3.4億千瓦和0.4億千瓦的規劃目標。
對于核電,《規劃》曾明確提出,“2020年全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規模3000萬千瓦以上。”根據目前在建項目的實際情況,2020年在運裝機量將低于5800萬千瓦。而且,近三年來,我國未核準新的核電項目,2019-2020年要加速實現3000萬千瓦的在建目標,存在難度。
電源發展問題成主要矛盾
雖然水電、核電建設較規劃滯后,但記者了解到,我國電源裝機總體規模會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各類電源呈現出協調發展態勢,火電、水電等傳統電源繼續保持平穩發展。
從電源結構裝機看,“十一五”以來,我國整體電源結構持續優化,清潔能源比重不斷提高,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占比提高至當前的18.2%,火電比重穩步下降,但裝機占比仍然較高。
“未來煤電將由電量供應主體逐漸轉變為電力供應主體,裝機容量將呈現先升后降趨勢,但在規劃期內仍將在我國電力系統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王耀華表示,“為有效應對波動性新能源發電,未來還需要煤電機組更好地發揮調峰與備用等作用,煤電機組承擔調節功能的趨勢愈加明顯,隨著煤電機組在系統中承擔功能的轉變,其利用小時數將逐步降低。”
此外,未來我國核電容量將呈現穩步增長形勢,核電的發展主要受限于站址空間和規劃建設周期。此外,水電,受資源條件限制,增長潛力相對有限。2035年之前水電仍具備一定發展潛力,隨后將趨于飽和。
參會的電力行業專家普遍認為,“十三五”后期,電源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將成為制約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現為:區域間供需形勢差異較大、部分富余與局部缺電偏緊矛盾并存、傳統電源與新能源發展缺乏統籌規劃、煤電產能過剩、局部地區“三棄”問題嚴重等。
專家建議,國家要科學研判未來電力需求,適度超前發展保障電力供應。此外,還需加強對電源發展規模、結構、布局的統一規劃,統籌傳統電源與新能源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