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電建西北院消息:2月21日-22日,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電建西北院)承擔的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電建集團公司)《西北地區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多能互補研究》和《兆瓦級線性菲涅爾太陽能熱發電站鏡場布置及集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兩項科技項目在北京順利通過電建集團公司驗收,并同時通過了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電建集團公司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西北地區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多能互補研究
項目主要是針對西北五省(區)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問題,系統研究了水、火、風、光等各種電源出力互補特性,提出了大規模新能源消納的多能互補理論模型、計算方法和評價標準;研究了多種類型電源聯合運行模擬技術,提出了能源基地外送通道電源組合配置和水電擴機增容定量計算方法;研究了不同類型的多能互補方案,形成了多區域聯動的優化方法,提出了西北地區新能源基地、送端基地抽水蓄能電站的優化布局和開發時序。
成果已應用于龍羊峽水光互補基地、新疆哈密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青海省海南州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規劃,哈密南-鄭州±800kV特高壓直流工程電源配置方案論證,金沙江上游水風光互補研究,青海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以及《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項目規劃報告編制規程》的編制,經濟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顯著,具有良好推廣應用價值,評審專家給予此項目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兆瓦級線性菲涅爾太陽能熱發電站鏡場布置及集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項目是依托拉薩柳梧新區1MWe分布式聚光太陽能熱發電供熱示范工程,通過調研、理論分析、仿真模擬和工程測試等手段,對線性菲涅爾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的光學效率、鏡場布置、集熱系統熱損失、光熱轉換效率等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該項目首次系統研究了線性菲涅爾鏡場的余弦、末端、陰影和遮擋損失隨時間變化的分布規律和集熱器傳熱特性的規律,建立了鏡場光學效率分析模型和集熱系統的熱性能分析模型,準確獲得了集熱管熱流密度分布;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線性菲涅爾鏡場光學效率計算軟件和CPC腔型集熱器熱性能分析軟件;基于該軟件研究了集熱器的集熱特性,準確分析了集熱鏡場多工況下的熱損失;首次綜合鏡場光學特性與集熱系統特性,提出了可準確評估線性菲涅爾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全年各月光熱轉換效率的計算方法。
研究成果已在依托工程及金昌云飛50MW光熱發電項目、冀中能源光熱供汽項目中成功應用,推動了我國光熱發電技術的進步,為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提供了技術支持,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具有良好推廣應用價值。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本次科技成果順利通過驗收與成果鑒定,為下一步成果的推廣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促進中電建西北院技術進步及新業務拓展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