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呼吁各國采用創新的解決方案應對環境領域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環境署亞太區低碳生活方式挑戰賽獲獎者,來自中國的年輕創業人劉疏桐,便是這一領域的積極實踐者之一。在聯合國新聞的采訪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將“地溝油”轉化為環保的生物燃油。請聽錢思文的報道。
從餐廚廢棄物中加工回流的“地溝油”是牽動中國百姓神經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之一。耶魯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由于飲食和烹調習慣等原因,中國的餐飲用油量是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三地總和的2.73倍,每年,中國會產生300多萬噸的“地溝油”,它們的去向不明,對食品安全和環境構成極大的威脅。
劉疏桐創辦的道蘭環能,是中國最早嘗試回收處理餐廚廢油,并通過全程透明可追溯的方式,將其轉化為低碳環保“綠色燃料”的企業之一。
劉疏桐:“我們的口號是‘讓地溝油飛’,讓它從我們的餐桌飛走,讓它把飛機給飛起來。我們的解決方案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同時我們也有一套很好的追溯系統,廢油從餐廳出來了多少、誰收的、收到哪里去了、做成了多少生物燃料、最終用到哪里去了,廢油流向的整個鏈條都能夠非常清晰地得到追溯,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地溝油’回流餐桌,同時我們也可以提供綠色的燃料。”
道蘭環能供圖 聯合國環境署亞太區低碳生活方式挑戰賽獲獎者,中國青年創業人劉疏桐。
劉疏桐在荷蘭求學期間開始關注新能源和綠色交通,從環境能源專業碩士畢業后進入了全球最早將餐廚廢油加工成環保航空燃料的荷蘭公司SkyNRG,由此跨入了這個行業。
劉疏桐:“我在這家公司的一大部分工作就是把中國的‘地溝油’,甚至日本和韓國的廢油出口到歐洲,去做生物燃料。在歐洲,生物燃料被視為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甚至要從國外進口廢油原料,但‘地溝油’在中國卻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我就想,為什么不在中國發展生物燃料的技術和市場,讓中國的‘地溝油’不用出口,也不會回流餐桌,而是在本地做成生物燃料,進行節能減排。”
帶著這樣的想法,劉疏桐于2016年創立了道蘭環能,開始在國內推廣生物燃油的發展。
據劉疏桐介紹,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大豆油和棕櫚油等食用油加工而成的液體生物燃油,在歐美等地已經發展成了較為成熟的市場。
聯合國環境署-全球資源信息數據庫圖片/Peter Prokosch
為了擴大棕櫚樹種植園的面積,印度尼西亞婆羅洲與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遭到大面積焚毀,使得珍稀動物紅毛猩猩的生存面臨極大威脅。
但以食用油作為原料可能會推高全球食品價格,大量使用棕櫚油更可能致使農民和企業大規模砍伐熱帶雨林來種植棕櫚樹,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利用回收廢油等更為環保的原材料替代食用油,是當前生物燃油領域的發展趨勢之一。
雖然與傳統油氣相比,生物燃油的生產成本較高,且目前應用最廣的生物柴油仍然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必須按照5-20%的比例與普通柴油混合使用,但劉疏桐表示,總體而言,生物燃油應用廣泛,在節能減排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每一噸由廢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燃油,能夠減少2.5噸的碳排放。
劉疏桐:“所有使用液體燃料的地方,都可以用生物燃料來替代。根據不同的工藝,我們可以把廢油做成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生物船用燃料,先進的生物燃料還可以作為汽油的替代。不管是交通物流、發電,還是樓宇供能,都可以使用。相對于傳統燃料,生物燃料的減排效率非常高,以廢棄油脂作為原材料的話,它的最高減排量可以達到90%,除二氧化碳之外,顆粒污染物與二氧化硫的排放也會大幅減少。”
歐盟早在2009年就出臺了相關指令,對生物燃料的使用進行了強制性的規定。
劉疏桐:“在歐洲,生物燃料的價格其實比較高,但是歐盟有很好的補貼措施,鼓勵、甚至是強制要求所有的能源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歐盟的《可再生能源指令》要求所有能源供應商,比如加油站,每賣出的一噸普通柴油里面,必須調配5-10%的生物燃料,所以生物燃料在歐洲的應用比較廣泛。”
而在中國,雖然生產生物燃油的成本甚至可以做到與傳統油氣持平,但要想讓“地溝油”真正地“飛”起來,仍然必須克服一些不小的困難。
聯合國圖片/Albert Gonzalez Farran
聯合國環境署預計,到2050年,全球汽車的保有量或將增至現有水平的三倍,交通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比其他行業更為迅猛,必須促進可持續、低排放的運輸,并努力減少該部門對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劉疏桐:“國內其實是有生物柴油廠的,但是因為收集體系不是很完善,有一部分讓廢油回流餐桌的非法競爭存在,導致它們收不到油,或是收油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國內民眾對生物燃料的認識不足,大家認為這個東西是‘地溝油’做的,會不會讓我的發動機產生問題,導致應用的接受度也不夠高。”
劉疏桐和他的團隊希望能夠打通廢油回收的供應鏈,在中國推廣生物燃料的應用。
道蘭環能供圖
劉疏桐創立的道蘭環能,時中國最早嘗試回收處理餐廚廢油,并通過全程透明可追溯的方式,將其轉化為低碳環保“綠色燃料”的企業之一。
劉疏桐:“在國內,我們給宜家做過一個案例,讓他們的物流車隊使用生物燃料,也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因為宜家在歐洲就是這樣做的,所以他們對生物燃料的接受度比較高。另外,現在上海的大部分公交車也使用了生物燃料,因為上海市政府有一定的補貼措施,鼓勵將當地的廢油當地回收,做成生物燃料以后,再用到當地的公交車里去消納,但是在全國其他地方還沒有這樣的條例。”
聯合國環境署指出,到2050年,全球汽車數量預計將增至目前的三倍,交通運輸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速度居各行業之首,而在發展迅速的亞太地區,私人汽車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大量化石燃料消耗,已經引發了空氣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
作為環境署“亞太區低碳生活方式挑戰賽”的12位優勝者之一,劉疏桐和他所創辦的道蘭環能獲得了1萬美元的獎金,以及企業運營和市場營銷方面的培訓。劉疏桐表示,聯合國環境署的認可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
劉疏桐:“環境署的認可提高了我們這個解決方案在亞洲地區的知名度,消息公布之后,有很多企業找到我們,希望參與合作,一起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另外,我們一起參加培訓的12名優勝者之間也碰撞出了很多火花,大家都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清潔能源環保解決方案,交流了很多想法,也有在亞洲各地開展我們這個項目的潛在機會,對我們的事業非常有幫助。”
劉疏桐相信,自己為“地溝油”問題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目前,他的團隊正與國內知名的餐飲連鎖企業,以及殼牌石油開展合作,為實現“讓地溝油飛”的夢想而不懈努力。
劉疏桐:“對于年輕的初創公司來說,能源環保行業的壁壘還是比較高,很多地方都要求比較大的投資和門檻,甚至還有技術和一些許可證的要求,很難進入,所以我們現在還是一個小的團隊,來供應我們這個成熟的解決方案。未來,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個供應鏈當中,從餐飲、食品連鎖公司到環保回收的單位,到生物燃料的生產商、收集商,再到最終應用的物流車隊和能源公司,把城市所有的廢油都收集起來,在本地生產成為生物燃料,然后用在本地的交通物流體系里面,打造一個綠色城市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