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4月中旬,在已經發布2018年年報或業績快報的環保企業中,近半企業凈利下滑或虧損。環保工程行業更是成為去年A股市場下跌幅度最大的行業,跌幅近50%。
受政府“去杠桿”、融資環境惡化、ppp項目清庫等影響,環保行業表現大幅受挫。盡管目前2018年業績尚未完全公布,但多家研究機構已經表示,環保板塊市值縮水已是不爭事實。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駱建華說:“去年以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為突出。大型民營環保企業的融資成本普遍上升3個百分點以上,中小型環保企業開始出現融不到錢的情況。”
所以在許多人看來,2018年無疑是環保產業的“寒冬”和“斷崖”。寒冬就一定是壞事嗎?日前在上海舉辦的2019環境技術大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表示說:“寒冬沒什么不好,經歷了寒冬,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企業過去發展的路徑。”
趙笠鈞指出,環境產業之所以經歷“寒冬”,很重要的原因是以前的環保產業更多的依賴于政策驅動,而不是企業內生競爭力的提升,偏離了價值。
“環境產業一些公司背離了作為環境企業的本質,PPP靠的是資本力量,是工程資質的能力,不是競爭優勢,沒有優勢的機會就是陷阱,對于環境企業來說,如何確立競爭優勢,技術創新就是至關重要的。”趙笠鈞說。
按照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傅濤的說法,環保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但目前的商業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的供給。“環保產業從來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冬天,有人說沒有經歷過冬天的產業是不成熟的。現在冬天已經到來,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就是未來的脊梁。”傅濤說。
整體來看,我國環保產業仍舊粗放,技術創新與管理水平不高,競爭趨于同質化,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等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掣肘產業發展……這些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亟待補齊的短板。
環保產業未來何去何從?趙笠鈞表示,在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產業的企業家,就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在攻堅克難,在探索,在解決問題,“我們都是悲劇式的人物,通過環境改善,來自斷后路。”
趙笠鈞在演講時提到了一個詞“少年心”,他說,環境產業需要保持“少年心”,探索、執著、好奇,在環境技術方面有所發現。否則只是被政策和機會牽引,有可能經歷寒冬后,很多企業很難走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