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到2020年底,全國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國29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也開始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類。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一年市場將釋放出200億元到300億元產能,10年內,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到3000億元。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隨著各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從46個重點城市增加到29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相關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比如,原本是處于末端的垃圾混合處理系統,要改造成現在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就必須增加投資、提升技術含量,這部分的產業增量10年內就可達到500億元至600億元;原來的垃圾混合收運系統,改造成垃圾分類收運系統,就需要智能的垃圾桶、分類的垃圾車,環保裝備領域又將增加300億元到500億元的市場空間。
生活垃圾分類專業化運營包括保潔、清掃、運輸等,需要市場化的環衛一體化甚至城鄉一體化共同推進。從公開的專業化生活垃圾分類運營管理費招標看,去年市場規模在150億元左右,今年預計會增加到300億元左右。
此外,垃圾分類為環境服務業帶來機遇。如檢測、咨詢、設計、規劃、做方案、末端考核。張益說,生活垃圾分類的專業運營、設備、末端設施建設、環境服務,10年內市場規模總量預計為2000億元到3000億元,同時,這也是固廢產業全過程、全鏈條、全生命周期變化帶來的結果。
“具體到上海,其生活垃圾分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4個類別,分別需要投放、收集、運輸、處理4個系統、6個交集點,每個部分都需要有投資、設備、運營、咨詢服務4大產業配套。”張益說,相關產業鏈的逐漸完善和產能釋放,還將催生更多新產業,市場會圍繞生活垃圾分類形成一個對應的適應機制。
目前,上海濕垃圾處理能力還不到5000噸/日。圍繞生活垃圾分類,上海已有9個項目正按照國際標準抓緊建設,并有望在明年底建成投產,屆時濕垃圾處理能力可達到7000噸/日,可回收垃圾處理能力達到1100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