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上風電技術的發展及成本的逐步下降,歐洲油氣巨頭們行動迅速。不但有BP、殼牌等國際知名企業的積極入局,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甚至將沿用了46年之久的名字由“Statoil”改為“Equinor”并隨后收購了當地國企的海上風電資產。海上風電似乎已經成為歐洲油氣企業轉型的“突破口”。
截至目前,歐洲50%以上的核準、在建、新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基本都集中在資本豐厚的大型油氣公司手中。預計2030年后,歐洲每年新增海上風電將達3000萬千瓦以上。
可以預見的是,海上風電即將成為歐洲油氣巨頭公司博弈的主戰場。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三桶油”為代表的中國石油巨頭公司,在海上風電領域的表現卻顯得無比淡定:只有中海油宣布二次進軍海上風電市場,中石油和中石化至今仍然無動于衷。
不可否認的是,資產上千億乃至萬億的大型石油公司轉型確實還需從長計議,但已然錯失海上風電發展良機的“三桶油”何時才能實現“大象轉身”?傳統的油氣公司又為何將海上風電視為企業轉型的突破口之一?
NO.1
歐洲石油巨頭紛紛入局
實際上,基于海上風電與海上油氣較高的業務契合度以及相似的供應鏈和技術要求,歐洲的傳統油氣企業對海上風電的發展信心一直堅定不移,并紛紛入局。
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 Plc),早在2004年,便已殺入風電領域,2017年又制定了加大可再生能源領域投入的目標,并積極瞄準了英國和德國的海上風電市場。
如今的“海上風電巨頭”沃旭能源Ørsted(原DONGEnergy)在完成油氣業務剝離后,在海上風電領域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激進擴張戰略。先是在2016年7月以令人吃驚的價格中標荷蘭2個海上風電項目,隨后又在2017年4月在德國海上風電競標中“不出意外”地中標兩個零補貼項目,近期又劍指世界首座海上風電制氫,滿懷斗志,野心勃勃。
2018年5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把沿用了46年的名字改為Equinor,新名字中將不再包含“石油”兩字,隨后Equinor收購了當地國企的海上風電資產,將業務逐步拓展到海上風電領域。
此外,挪威的石油巨頭克瓦納(Kvaerner)集團,也在今年年初宣布進軍海上風電,與改名之后的Equinor簽訂了海上風電場設計漂浮式基礎合同。
在歐洲風電領域業內人士看來,技術進步推動了度電成本的大幅下降,油氣公司正是看到了風機成本巨大的下降空間,才決定投資這個頗具前景的領域。
NO.2
“三桶油”的新能源轉型之路
海上風電的成功探索,讓歐洲傳統的油氣公司似乎抓住了轉型的突破口,再反觀國內的油氣巨頭“三桶油”的業務轉型卻并沒有那么樂觀。
其實,作為上一輪能源轉型的最大受益者,石油行業也曾如日中天,風光無限。可以說“三桶油”一度手拿金腰帶,穩坐釣魚臺,巨頭地位無可撼動。
然而,油價的驟然下降打破了這一局面。供需失衡下,國際油價長期低位運行,利潤大幅縮水,石油公司瞬時舉步維艱。隨后為了順應潮流,“三桶油”開始關注低碳的清潔能源產業。
最早布局的是中海油,但最終卻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在2006年,中海油就已經將海上風電列為“未來30年重點投入領域”,并在次年投資自主建造了中國第一座海上風電。
遺憾的是,隨著大力倡導新能源的傅成玉調離以及國內的風電行業迎來第一輪寒冬,中海油自此告別風電領域。意外的是,寒冬過后,風電行業馬上迎來了高補貼紅利期,“回過神”來的中海油于今年7月重新開啟了海上風電業務,但卻錯失搭上這趟時代列車的最佳時機。
同為油氣巨頭的中石化,進軍清潔能源也有非常明確的選擇。在這一輪選擇中,中石化看中的是新能源汽車,并為此深耕多年。此外中石化在氫能和地熱等方面也在大力布局,但是卻并未進入風電領域。
而屬于保守派的中石油的布局則更加謹慎。在新能源轉型之路中,選擇了與主營業務相近的煤層氣、燃料乙醇及油砂。
未來,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否像全球其他油氣巨頭一樣投資海上風電,我們不得而知。但可喜的是,這些“油氣巨頭”們,正在告別保守,力爭在新能源領域中找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