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2019第六屆中國國際光熱大會暨CSPPLAZA年會上,就中國光熱示范項目的建設及運維這一主題,相關示范項目的業主及EPC方展開了一場對話。
做好光熱項目工程設計、施工建設與調試
中廣核太陽能德令哈有限公司生產運維部經理杜小龍認為,光熱電站后期的效率提升和達產,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前期準備、工程設計、施工建設和調試,如果前期工作做得不好,或者存在紕漏,后期的效率提升或者達產將會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他表示,與海外項目不同,我國適宜建設光熱項目的地區大都位于西北地區,面臨著低溫等問題,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層面的改變和設備選型的優化。例如,在西北高寒地區,冬季導熱油若泄露就會“秒凍”,這對于國內項目來講確實是一種挑戰。因此,我們要按照工作介質的特殊性做好伴熱系統和運行安排,千萬不要心存僥幸,否則會付出慘痛代價。
共和西北水電光熱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登平則指出,在設計方面,設計人員可能更多地考慮工藝層面,卻忽略了運維層面,未能站在工程整體角度考慮問題,容易給運維工作帶來一些麻煩。
中電工程西北電力設計院新能源與市政工程分公司技術開發部主任趙曉輝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工程設計對整個項目的前期投資及后期運行的影響非常大,應同時考慮降低前期投資和后期維護成本。”
同時,他表示,由于關鍵設備的采購、供貨周期與建設進度緊密相關,因此工程設計階段應該考慮光熱電站中諸如熔鹽泵、熔鹽閥等關鍵設備的選型、采購計劃,綜合考慮設備的供貨周期,甚至進行調整,對于有可能會影響工期的關鍵設備要盡早采購。
在談及項目建設時,陳登平提到,以青海共和50MW塔式光熱項目為例,項目參與方多數是中國電建集團的成員企業,優點是內部協調比較快,遇到大的問題通過上層溝通協調就可以解決,法律風險可能低一點,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缺點是央企機制關聯鏈條比較長,確實存在反應比較慢等問題。由于建設經驗不足,建設鏈條也比較長,不同的參與方在銜接上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經驗的積累,這些問題將會得到解決。
北京首航艾啟威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畢成業指出,目前國內光熱電站沒有成熟的調試經驗,大都依托設備供應商和技術提供方的能力進行調試,沒有總體的調試協調過程。在未來,我們需要業主方、調試方在現場做大量的工作,這就涉及到光熱技術的知識積累和培訓過程。當下,要將所有廠家的調試能力很好地串聯起來,還需要一段路要走,而未來的運營方尤其是純運營方會面臨較大的挑戰。
盡早培養運維團隊 積累運維經驗
目前,我國還沒有經驗非常豐富的光熱電站運維團隊,所以,運維團隊的組織和管理還是比較麻煩的。加之光熱項目大都處于偏遠地區,人員招聘有一定難度,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毫無疑問,盡早積累運行經驗,建設運維團隊是明智之舉。
對此,蘭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多旺表示:“針對集熱場,我們的電站采取模塊化建設,試驗運行的系統已經建成,在其他的支路建設過程中就可以借鑒前面的運維經驗,比如,如何降低熱損、回鹽等等,這樣,項目建設投產時就有基本經驗了,同時一號模塊的運行數據也可以讓投資方和業主更加放心,這樣后續的項目進度也會更加順利;針對常規島,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就組建有常規島運行經驗的團隊,并讓他們介入到建設過程中,參與調試,盡快掌握系統。”
作為首家在國內推廣二次反射技術商業化的企業,江蘇鑫晨光熱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游思梁介紹到:“目前,玉門鑫能50MW塔式光熱發電項目一號模塊的運行、維護和維修團隊已經做好了以后代業主進行運維或培訓的準備,小部分人員會轉給業主,我們從當地進行人員招聘,并對他們展開培訓。”
“同時,我們把調試和運維程序(包括維修工具和方法)都固化下來,形成嚴密的SOP,工人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和太高的文化水平就可以很快地熟悉相關操作。另外,在模塊化的建設和不斷的調試、接入運行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對這個電站很熟悉了。”游思梁如是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所有運維和調試方面的困難必須先由設備廠商或者是系統集成商肩負起來,把前面的路踏平才能交給業主,我們設計系統的時候不能只考慮經濟性或設備成本,而將后期的調試、運維、維修成本附加給業主,作為設備廠商,應先于業主將一些不利因素納入考量。
光熱電站如何盡快達產?
畢成業指出,光熱電站本身需要性能提升周期,首航節能和中控太陽能緊抓核心技術,從先導性試驗項目著手,用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實現滿負荷運行,由此看來,經驗積累非常重要。
他補充道,熔鹽系統和水蒸氣系統有本質區別,與Ivanpah塔式光熱電站的水蒸氣系統相比,首航節能100MW塔式光熱電站和中控德令哈50MW塔式光熱電站配置了熔鹽儲能系統,而熔鹽系統中吸熱環節和發電環節是分開的,其控制難度要比水蒸氣系統小。因此,要提高電站性能,縮短達產期,選擇一種好的技術路線是非常關鍵的。
同時,在建設期間,應對施工單位的施工質量和驗收嚴格把關,為調試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此期間,技術提供方不應以泄密為借口對運行方進行不完全的培訓,而要充分讓運行和調試人員掌握光熱技術,更好地參與到整個過程中,這樣電站達產速度就會更快一些。
最后,畢成業總結到,目前來說,中國光熱企業尚未累積相當成熟的經驗,能夠實現模塊化復制,相關運維團隊仍處于學習和完善的過程中,所以我們要提前介入生產和運行準備,通過生產準備反哺電站的建設和設計階段,從而幫助電站早日實現達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