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在近日召開的“光伏行業2019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表示,上半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11.4GW,同比下降53%。其中光伏地面電站新增裝機約6.8GW,同比下降43%,分布式電站新增裝機4.6GW,同比下降62%。為什么會下降?應如何恢復國內市場需求?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周健奇。
政策因素的影響是主要原因
中國經濟時報:在你看來,哪些因素導致了光伏行業的大幅下滑?
周健奇:我認為,主要是政策因素的影響。2018年5月31日,《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發。核心是在“加快補貼退坡”的大方向下,安排2018年光伏發電的政府計劃。“降”是主基調。
首先,降2018年新增規模的計劃。對于集中式光伏,文件明確:“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并要求“在國家未下發文件啟動普通電站建設工作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建設”;對于分布式光伏,文件明確“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
其次,降2018年的補貼。自發文之日起:新投運的集中式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補貼降0.05元/度;新投運的“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降0.05元/度,“全額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參照當地光伏電站標準。
我們看到,此項通知發布后,對光伏行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新增規模計劃的影響最大。因為,2017年7月28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曾經提出,“光伏發電主要按照競爭配置和市場自主并舉的方式管理”,并特別提到“利用固定建筑物屋頂、墻面及附屬場所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全部自發自用的地面光伏電站項目,不限制建設規模,市場主體在符合技術條件和市場規則的情況下自主建設”。
時隔不到一年的時間,新通知就出臺了。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約53GW,同比增長53%。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超過19GW,同比增速超過360%。2018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的同比增速與2017年同期持平。但2018年全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約44GW,同比下降18%。其中,分布式光伏全年新增裝機約21GW,同比增速僅為5%。5月31日下發的通知類似于“急剎車”,也因此被稱為光伏“5·31”新政。
4月份以來政策漸漸明朗
中國經濟時報:你剛才重點提到了“5·31”新政的巨大影響,在你看來,光伏發電的政策環境漸漸明朗起于何時?
周健奇:隨著新的光伏補貼、上網規模的相關通知從2019年4月份開始陸續出臺,光伏發電的政策環境才漸漸明朗。多個文件的陸續出臺,逐步明確了2019年光伏發電的政策環境。
政策是集中在4月份之后出臺的,政策出齊、政策落實也需要一些時間,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光伏新增裝機在2019年上半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而且,涉及集中式光伏的相關政策下發時間相對較早,除了《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關于下達“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貧項目計劃的通知》等之外,相關部門還在1月7日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因此,今年上半年的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的增速降幅要小于分布式。
屋頂光伏未來的空間還很大
中國經濟時報:你如何看待下半年光伏產業發展?應如何恢復國內市場需求?
周健奇:政策明朗之后,我國光伏發電的市場需求將在下半年集中釋放。根據下發通知的工作安排,新增裝機總量有可能會超過2018年,但也不會超出很多。
所謂恢復國內市場需求,其實是恢復市場預期。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光伏單位裝機成本較快下降,市場需求是在增長的。此次增速下滑,主要是由于政策“急剎車”影響了市場預期。整個上半年,市場都處于觀望之中。光伏產業屬于擁有較好發展前景的未來產業,雖然發展快但仍處于成長期的起步階段。政策環境穩定對產業發展非常重要。
此外,我國還需進一步激活分布式光伏市場需求。我國集中式光伏主要布局在光照條件好、空置土地資源較多但人口少的西北部地區,遠離人口密集的電力消費地。集中式光伏可以讓我國成為全球光伏大國,但當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就會出現市場瓶頸。如果發揮生產消費者優勢的分布式光伏市場啟動,可有效解決光伏產業的市場問題。
目前,我國屋頂光伏用戶不足200萬,未來的空間還很大??蓮囊韵?個方面著手。
第一,與煤炭消費占比下降的規劃對接,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分布式光伏并網總量。
第二,加強對農村市場和工商業市場的綠色宣傳導向,推進新時代的新能源電氣化進程。
第三,提升以分布式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基礎設施水平,重點在于加大對農村電網改造、城市老舊電網改造的投資力度,并將農村貧困地區屋頂加固作為光伏扶貧的一項內容。
第四,立足分布式光伏的生產消費者特征,主要從分布式光伏扶貧、傳統企業利用閑置資源和富余人員向新能源領域轉型發展、降低工商業企業電價三個方向,鼓勵并調動各地方激發本地市場潛能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