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明陽智能、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這些中國的風電開發商們,正在爭食海上風電蛋糕。他們希望在2021年底前,有更多的海上風機并網發電,讓他們得以鎖定高電價。
在平價上網的預期下,2018年已成為海上風電的核準大年。
2018年5月1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從2019年起,新增核準的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和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認上網電價。
隨著陸上風電逐步進入飽和期,且自2021年起,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海上風電的開發優勢開始顯現。
去年,各省開始加緊核準海上風電項目。據媒體報道,2018年底,江蘇一次性核準26個總計7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廣東省在2018年核準了31個總計1871萬千瓦的項目。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各省共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容量達4000余萬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蘇、福建、廣東、浙江、上海、遼寧六省。
與此對比的是,2017年,全國海上風電核準項目僅為16個,項目規模為450萬千瓦,僅為當前總核準項目的十分之一。
“核準潮”之后則是“搶裝潮”。能否搶裝成功,風機能否及時到位是關鍵因素。
面對開發商的交付催促,各大風機制造商感到焦慮。但因各家對于海上風電的部署戰略和此前的準備不同,面對這場戰役時,心態也各不盡相同。
作為中國海上風電跨越式發展的受益者,明陽智能(601615.SH)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明陽智能海上風電在手訂單容量達約238萬千瓦,總金額157.62億元。其中廣東占比81.17%,福建省占比16.56%。
另一大海上風電巨頭上海電氣(601727.SH)為保交付,已在上海、江蘇、福建、廣東布局了四個海上風電生產基地,覆蓋4-8MW全系列機組生產線,并將具備10MW以上超大機組的生產能力。
目前,上海電氣已將今明兩年需交付的30余個海上風電項目列入運營生產計劃。
與上海電氣和明陽智能主攻海上風電的戰略不同,金風科技(002202.SZ)的天平一向傾于陸上風電一側。雖然它最早進軍海上風電,如今卻被彎道超車了。
這家中國最大風機巨頭披露的公告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海上風電在手訂單容量77.4萬千瓦;海上風電招標300萬千瓦,同比增長61.2%。
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的支持下,金風科技正在奮起直追。2018年推出的6MW平臺全面替代了3MW平臺產品,后推出8MW海上大容量機組,并將三峽新能源興化灣二期項目、江蘇大豐項目、大連莊河項目收至囊中。
但與陸上強健的供應鏈體系相比,金風科技海上產品的供應鏈略顯薄弱。
中國第二大風電巨頭遠景能源則多年堅守4MW海上風機產品。目前,遠景能源在手訂單超過了300萬千瓦。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403萬千瓦。初步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海上風電新增開工規模預計1194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累計并網預計790萬千瓦。
這一開工和并網數據,與“十三五”海上風電的規劃相差不大。2016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對海上風電提出的發展目標是,截至2020年,中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目標規模1000萬千瓦,確保并網500萬千瓦。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搶裝潮”可以助推風電整機制造向電氣設備、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關鍵核心部件制造輻射擴展。并促使機組、海纜等單價及相應的施工造價成本逐步降低,從而帶動初始投資、運行成本的下降,以及發電效率的提升。
他們認為,如果開發企業與整機企業能保障海上風機質量可靠,做好項目施工工程,國家層面能推動海上風電合理消納,把握降補節奏并確保合理市場規模,海上風電將于2025年真正實現平價上網,回歸市場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