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環境及氣候問題日益重視,各國在清潔能源投資及改造的需求增大,為我國能源企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帶來顯著發展與投資機遇。在日前于杭州舉行的“一帶一路”清潔電力國際合作論壇上,業界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較大電力缺口,將成為能源行業拓展業務的重要區域,希望國內企業能“編隊出海”,攜手克服發展阻礙,實現互利共贏。
我國企業“一帶一路”電力合作不斷升溫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在相關國家電力合作不斷升溫。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主要電力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合作實際完成投資約28億美元,涉及沿線亞洲和歐洲8個國家,直接創造6700個當地就業崗位。同時,新簽工程承包合同項目共128個,涉及沿線30個國家和地區,合同金額超250億美元。
中國貿促會電力行業委員會會長吳添榮表示,當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合作呈現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趨勢,如南方電網加快同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國家電網立足于蒙古、俄羅斯及中亞多國的合作,中廣核在馬來西亞、埃及等國的項目落地,尤其是中巴經濟走廊和東盟持續成為“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熱點。這些項目從工程承包模式看,EP(設計+采購承包)模式占比達56.3%。
值得注意的是,正泰集團等一批國內民營企業正加快在我國能源產業海外發展中嶄露頭角。據悉,正泰目前在以“一帶一路”沿線為主的海外地區已有光伏電站超100座,裝機量達4GW,并通過“建設-出售-建設”的方式在海外實現滾動式發展。受益于光伏組件成本不斷下降,以及企業自身系統集成優勢,正泰目前在海外光伏電站項目平均IRR(內部收益率)達到10%至15%,領先業界。
“一帶一路”沿線電力缺口大但能源資源豐沛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缺口較大,人均裝機量僅有480W,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中國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石化能源仍然是這些國家的主要能源,如東盟國家可再生能源占比僅為6%左右。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設備普遍嚴重老化,每年都有大量基礎設備需要更新、改造。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表示,據測算如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均裝機量要達到國際平均水平,則大約將帶來1100GW規模的裝機增量,這是國內能源企業不能錯過的巨大商機。
雖然存在較大電力缺口,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電基礎資源優渥。業內人士表示,就水資源而言,除了淡水資源量居全球第二的俄羅斯外,東南亞地區也是水量豐沛區域,且各國政府日趨重視開發水利資源。風能資源方面,哈薩克斯坦、蒙古等國風能源豐富,東南亞地區的菲律賓和越南也具有較好的風能條件,而克羅地亞、格魯吉亞、保加利亞一帶也是“風力十足”,具備風能開發基礎。
事實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再生能源潛力巨大、發展目標明確,也為我國清潔能源產業“走出去”開辟了廣闊空間。據國際能源署估算,203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將達到1940GW。而東盟地區目標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提高至23%,勢必將對清潔能源設備及技術產生巨大需求。
廣闊前景難掩現實阻礙業界呼吁“編隊出海”、合作共贏
雖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開拓市場前景可期,但一些投資、開發中的突出矛盾也需要我國企業在“出海”時警惕。王貴清認為,當前存在的阻礙首先是標準體系差異,不同國家標準體系不統一,影響到設備、技術有效落地。其次是相關國家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基建執行中時常出現不達標等問題,會顯著影響工期。第三是部分沿線國家資金緊張,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此外,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政治局勢動蕩風險。由于能源項目周期長、涉及海外政府部門較多,一旦當地政府更迭,可能在項目審批、融資等過程中連鎖引發政策及法律風險。
業界認為,面對這些阻礙,國內能源企業要充分發揮中國資本、設備和技術的優勢,抱團取暖、編隊出海,避免惡性競爭。“我們的出海企業要形成優勢互補的伙伴關系,形成拳頭型的中國解決方案,否則陷入無序競爭,最終受傷的還是企業自身。”新能源國際投資聯盟副秘書長李劍鋒說。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表示,全球能源產業的市場很大,需要參與者合作共贏。國企“塊頭大”、有實力,民企靈活、勇于創新,可以多探索民企和國企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攜手促進我國能源產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