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大力推動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在前期試點項目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在1月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積極推動風電、光伏發電高質量發展。
從整個行業來看,平價上網是光伏發電未來的發展趨勢,領跑基地建設實際上是政府為促進光伏行業技術進步、成本下降、補貼減少而設立的一種示范平臺,在引領整個行業的同時為光伏技術進步和推廣起到加速的作用。
目前,光伏領跑者項目招標確定的上網電價已經與煤電標桿電價平價甚至低于煤電標桿電價的趨勢。目前已經開展的光伏領跑者項目工作,為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提升市場競爭力、探索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光伏發電價格優勢初顯
8月12日,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的子刊《自然?能源》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表明,目前中國城市的工商業光伏系統供電價格已經低于電網供電。
該項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國344個城市已經具備工商業自發自用平價上網條件。從2018年國家能源局發布“531光伏新政”,讓我國光伏行業深受打擊,到今年全國光伏電價基本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產業最艱難最危險的時間已經過去。
平價上網指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無補貼成本低于或等于最終用戶的本地電價成本。根據各個城市的太陽能輻射水平、脫硫燃煤標桿上網電價(下稱“標桿電價”)、電力市場價格以及光伏系統投資成本。
該研究團隊從用戶側和發電側兩個維度分別計算了這些城市的兆瓦級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發電價格,并將它們分別與城市電網供電價格和標桿電價進行比較。
用戶側電價不僅包括發電成本,還包括輸配電成本,企業利潤,政府資金和附加費以及交叉補貼。用戶側電網平價要求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成本低于當地電網供電價格。而發電側電價僅計算發電成本和電廠利潤率。發電側電網平價要求光伏發電的成本相當于或低于當地脫硫煤電價格。
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344個城市中,工商業兆瓦級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都能夠實現用戶側的電網平價。其中,西藏、甘肅、吉林、內蒙古和黑龍江四個省份的城市具有最佳的用戶側電網平價能力。
四川省的攀枝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地位于太陽輻射較為豐富的高原上,因而在用戶側光伏平價上的表現明顯好于同省其他17個城市。而用戶側光伏平價能力最差的是重慶市,經研究估算發電成本為0.68元/千瓦時,與0.69元/千瓦時的市價較為接近,這與該市太陽能輻照水平較低有關。
在太陽輻射資源一定的情況下,當地電網供電價格對城市電網平價能力影響較大。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蒙東電網城市(如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在平價上網方面較蒙西電網城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呼和浩特市等)具有更大優勢。因為前者的電力市場價格較高,為0.77元/千瓦時,而后者僅為0.57元/千瓦時。
在344個城市中,有76個城市的工商業光伏發電成本低于脫硫煤電價格,可以實現發電側光伏平價。
其中,遼寧省大連市的電網平價能力最高,其次是海南、黑龍江、四川、青海等省份的城市,太陽能資源的豐富是這些城市光伏發電成本較低的原因之一。當地脫硫煤電價格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內蒙古自治區雖地處太陽能資源區,但該省份東西部脫硫煤電價格分別為0.30元/千瓦時和0.28元/千瓦時,較低的脫硫煤電價格使該省份城市并網發電盈利不足。重慶市的發電側電網平價能力也是最差的,因為該市平均太陽輻照率低且脫硫煤電價格也相對較低。
除76個城市能夠達到發電側電網平價門檻外,還有99個城市的發電側光伏電價非常接近脫硫煤電價格,兩者比值在1.01-1.09之間,表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預期電網平價在許多城市已接近普及。
助力提前完成巴黎協定碳排放目標
《自然》雜志的另一子刊《自然?可持續性》的研究則表明,基于城市排放特征與發展水平的預測,中國的碳排放將在2021年到2025年間達到130億噸至160億噸的峰值,有望提前9年完成《巴黎協定》碳排放目標。
《巴黎協定》的長遠目標是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根據《巴黎協定》,中國承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前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提高到20%。
上述研究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評估框架,對2000年至2016年間中國50個城市的碳排放及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進行分析,分別模擬了這些城市碳排放與經濟發展關系,根據兩者間的關系曲線預測中國整體碳排放峰值和達峰時間。
該研究發現,大多數城市碳排放峰值出現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萬美元附近,并進一步預測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可能在2021-2025年之間達峰,峰值區間為130-160億噸。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報道,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將會持續下去,這也增加了中國碳排放提前到達峰值的可能性。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國正在向更偏重技術和服務的經濟體發展,這表明向低碳經濟轉變與新興經濟體實現強勁、可持續增長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該團隊表示,對中國碳排放量的預測是基于50個城市的碳排放軌跡,由于沒有對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小城市進行分析,實際碳排放量可能會比預測更高。研究中也提到,要實現這一樂觀的碳排放結果,需要充分考慮由于經濟結構、城市空間形態和地理區位等因素導致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顯著差異,科學制定與實施城市低碳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