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市場化改革再下一城!然而,人們不禁為煤電企業再捏一把汗。
9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完善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促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會議決定,抓住當前燃煤發電市場化交易電量已占約50%、電價明顯低于標桿上網電價的時機,對尚未實現市場化交易的燃煤發電電量,從明年1月1日起,取消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將現行標桿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
基準價按各地現行燃煤發電標桿上網電價確定,浮動范圍為上浮不超過10%、下浮原則上不超過15%,具體電價由發電企業、售電公司、電力用戶等通過協商或競價確定,但明年暫不上浮,特別要確保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只降不升。同時,居民、農業電價保持不變。
這一政策實際上包含了三個方面的核心內容:
煤電電量將全部市場化;
取消煤電聯動機制,取消標桿電價,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電價制度;
原則上繼續下調工商業電價。
毫無疑問,對已經處于激烈競爭之中的燃煤發電企業而言,這一政策使其面臨的處境更加艱難,未來市場的爭奪和廝殺也會更加白熱化。
眾所周知,2015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煤電企業成為市場化改革的最大利益受損方,因為啟動改革以來,實際上只有煤電企業處在及其被動的地位——降電價、降小時數、為新能源調峰、承擔煤價上漲的壓力,當然還背負著全社會輿論的責難。
而隨著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煤電企業經營壓力也在日漸增加,目前全行業虧損面高達55%,近期還不時傳出火電廠破產倒閉的消息。
當然這并不是說不應當改革,也不是說中國超過11億千瓦的煤電巨量裝機不存在任何問題,而是在改革進程中應當兼顧煤電企業利益。
一位電力行業專家曾說,目前煤電企業其實很委屈,近年來,“火電企業先救了煤炭,然后救了工業用戶,在整個過程當中還要承擔著為可再生能源輸血,為不經濟的電源承擔成本,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情感上是很委屈的。”
對此,我深表認同。
時間調回到2012年,彼時中國煤炭價格出現拐點,隨后幾年便一瀉千里,到2015年,秦皇島煤炭價格跌至冰點,此時的煤價已經不及最高價格的40%,整個煤炭行業陷入了巨大的虧損之中。隨后國家出臺煤炭供給側改革,出清過剩產能,逐漸穩住煤價,而后煤炭價格便大幅回升,在煤電聯動機制下,煤炭價格上漲就意味著發電企業的利益大幅受損。此為上游。
而就下游而言,近幾年來,國家幾乎每年都會下調一般工商業電價,在電源端市場過剩、電網強勢的背景下,毫無疑問發電企業成為讓利的最大主體,而在發電企業中,新能源、核電受政策保護,水電原本電價較低,因此煤電企業幾乎成了唯一的讓利方。因此,如果說近幾年來,煤電企業上游拯救了煤炭行業,下游拯救了增速下滑的經濟,其實并不為過。
當然,在中游,為新能源發電付出最大代價的也是煤電企業。風光發電清潔環保,優勢突出,符合綠色發展理念,優點多到難以數盡,但它發電過程中間歇性、不穩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的劣勢同樣突出,導致煤電不僅讓出一定空間,還要時刻準備著在“無風無光”的極端條件下隨時拉升負荷。
新能源發電占盡了道德上的優勢,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煤電企業的利益。這一點,即使新能源行業的從業者也不得不承認,因為至今僅有個別省份讓風光發電為火電的輔助服務埋了單。
當前正處于“十四五”規劃前期,煤電和新能源為爭搶話語權而激烈博弈,因為誰能夠占據優勢,意味著在下一個五年,誰就可能爭得電力增量中的更大空間。但毫無疑問,二者并非零和博弈,新能源與煤電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協調發展。
本人一直是新能源行業的堅定支持者,親歷了近年來能源結構調整的過程,但也深知,如果短期內對煤電下手太狠,其實也不利于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因為電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煤電的深度調峰和靈活性,新能源裝機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會遭遇天花板。
支持新能源發展固然重要,煤電裝機過剩也是事實,但并不能因此顧此失彼而成為反對煤電的原教旨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