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革命”勝利的標志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行垃圾分類只算邁開了腿,只有當垃圾分類高效、有用,這一步才算踩實,才能一路化解垃圾增量高企、環境污染等危機。踩實這一步、這一路,要靠創新:通過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提高垃圾分類的效率,為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尋找更多出路;有重大創新,也有小微創新,我們要自主鉆研,也要積極借鑒。
世界各地對付垃圾的成效有好有壞,凡效果好的,往往集多種創新于一身,值得我們學習。日前本報記者赴芬蘭探尋其推進循環經濟的做法,就發現了不少亮點,如商店出售飲料必須安裝回收系統、“垃圾回收和舊物交換平臺”巡回停放、“生產者負責制”等屬于制度創新,能把垃圾瞬間吸走的自動回收系統則屬于技術創新。現實條件不一,并非所有創新都適合我用或可輕易為我所用,但只要把學習的眼光放得更廣一些、磨得更利一些,必能有所斬獲。
例如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既有小區、商業樓宇、園區企業“一地一策”等做法,也有“八分類”智能垃圾箱房門禁系統、垃圾焚燒煙氣多層工序處理等技術;再如正在河北滄州建設白色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示范站的廢塑料柔性油化技術等。先行者的先進經驗、踩過的“坑”,都可供我們參考。
在廣泛求索“他山之石”的同時,當然也要注重自主創新,用心培育那些可提高治理效能和產業競爭力的“潛力股”,努力在“垃圾革命”中搶占先機。浦口一家公司把生活垃圾焚燒后的爐渣用來鋪路,這項技術已于近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正式在全國推廣。此外,本地媒體也曾報道過我市一家“昆蟲工廠”養殖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金陵科技學院探索廢棄物逆向物流新模式、仙林河西籌建綠化廢棄物處理場等做法。最近,為配合即將到來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我市更啟動建設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系統。
無論創新技術還是創新做法,從“潛力股”變身“黑馬股”“績優股”的關鍵,往往在于經驗總結和轉化推廣。這些年來,各地涌現了不少與垃圾分類處理有關的新做法、新技術,有些推廣開來,有些漸漸悄無聲息。如果是因為總結不善、轉化未果而擱置,豈不可惜?凡創新做法,小范圍試點一段時間之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能不能改良,應當有個交代;凡新技術,應當積極探討成果轉化落地的可能性。當年習總書記在梁家河辦沼氣,就是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的做法,立意學習引進,最后普及了陜西全省。
要讓有價值有前景的技術和做法有用武之地,靠它們,方能贏取“垃圾革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