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已經迅速行動,早著手、早規劃、早投入、早研發、早建設,發揮產業鏈主力軍優勢,用投資驅動和硬核科技領跑“新基建”,努力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投資者、研發者和建設者,以“新基建”升級“新消費”,形成增長新動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基建”到底新在何處?
“新基建”受關注,并非始于今年。
事實上,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3個月后的2019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規模部署,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
基礎設施,有“傳統”與“新型”之分。
傳統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橋梁等。這一領域,中國相對完善,但仍存短板。
新型基礎設施,一般認為包括 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這些領域,中國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區別于傳統基建,“新基建”更加注重數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
不難發現,推進“新基建”,是2019年以來的明確方向。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下,“新基建”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推進成為必然。
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僅就5G網絡建設來說,通過培育繁榮的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技術產業,就將間接帶動數十萬億元的經濟總產出,為搶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
投資拉動:5G、特高壓建設領銜,大手筆提速“新基建”
近日,三大電信央企和鐵塔公司都表示,今年將積極加快5G建設,為實現網絡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一時間,5G成為了“新基建”的“領頭羊”。
據GSMA移動智庫日前發布的《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2020》預測,到2025年,中國5G用戶的滲透率將增至近50%,與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其他主要5G市場相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3月6日,中國移動啟動今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采購。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中國移動5G基站數已經超過8萬個,5G套餐用戶數已達1000萬。今年保持“建設30萬個5G基站,5G網絡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目標。
3月10日,中國電信聯合中國聯通發布了“2020年5G SA新建工程無線主設備聯合集中采購項目集中資格預審公告”。根據公告,中國電信將與中國聯通一起啟動5G SA無線主設備聯合集中采購,預計采購規模不少于25萬站。計劃在三季度前完成全部建設進度。另據介紹,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力爭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47個地市、10萬個5G基站的共同建設任務。其中,中國聯通計劃2020年實現全國所有地市5G覆蓋。
中國鐵塔表示,將積極發揮統籌優勢,全面經濟高效地滿足電信企業5G建設需求。截至3月初,中國鐵塔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20萬個。在5G建設中,中國鐵塔堅持能共享不新建,嚴控新建站比例,降低建設成本,超過97%的需求通過利用存量資源滿足。同時與鐵路、電網、房地產、市政交通等深入合作,面向5G發展,制定通信網絡室內外標準化、一體化覆蓋方案。
5G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新的基礎設施,它的未來已經清晰可見。
事實上,未來已來。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以5G、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等為代表的央企 “黑科技”,已在助力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大國重器走上抗疫戰場,贏得海內外廣泛關注與好評。
在以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通信企業打造的5G網絡環境下,在武漢,5G遠程醫療系統讓北京的專家跨越1200公里,與“戰疫”前線的臨床醫生實現“面對面”高清救治指導;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用可穿戴設備連接5G無線網絡進行生理參數的采集。中國移動“5G+無人防疫車”智慧機器人在開展智慧消毒、醫衛服務,攜手合作伙伴部署基于5G通信技術的醫用測溫巡邏機器人綜合運用物聯網、機器視覺、生物識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集成各種環境感知傳感器,可廣泛用于車站、廣場、商圈、醫院、學校、社區及重點單位等場所。
兵器工業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發起成立的千尋位置公司正式發起“飛翼行動”,搭建無人機戰疫平臺,全國上萬架無人機接入千尋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通過無人機進行精準噴藥消毒、巡檢喊話等防疫作業。中國電科聯合順豐速運順利完成首次無人化應急運輸投送任務,無人機降落到武漢金銀潭醫院,將急需的醫療和防疫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表示,中國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進行網上遠程診療,做法簡便高效。BBC報道稱,“在與新冠病毒抗擊的戰斗中,中國部署了消毒機器人、智能頭盔、配備熱像儀的無人機和先進的面部識別軟件。”在抗擊此次疫情中,中國及時開發新應用程序, 5G和信息化手段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這場疫情中,央企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發揮了出乎意料的作用和效果,為其他國家疫情防控和公共醫療設施運用提供了有力借鑒,也為今后我國高科技應用于公共衛生設施、更好地救治病人提供了科技范本。
特高壓,作為“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表明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提質振興的主攻方向,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勢。
3月11日,在一次視頻調研會上,國家電網公司強調:發揮特高壓產業帶動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據國網基建部最新口徑,國家電網公司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811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舉例來看,2月28日開工的陜北—湖北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是今年國家電網公司首個新開工的特高壓工程,其總投資金額185億元,預計可直接帶動設備生產規模約120億元,帶動電源等相關產業投資超過70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超過40000個。
由此可見,特高壓作為“新基建”的重頭戲,具有長期競爭力,是為未來謀。據悉,繼特高壓后,國家電網還將加快另一“新基建”領域——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速度。國家電網3月18日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特高壓發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方面持續發力。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全國預計將形成1.02萬億元的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市場。
創新驅動:大數據、軌道交通技術研發,數字化提質“新基建”
疫情期間,中國電科迅速組建200余人的大數據攻關團隊,火速研發并上線了“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該系統采用傳染病動力學大數據模型和時間序列預測模型,2月6日起,對全國11個重點省和16個重點市未來十天的確診病例進行預測,結果顯示提前三天的平均預測誤差僅為0.81%。
基于“一網暢行”系統,中國電科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大眾的手機查詢類應用,有可以檢查密切接觸人群的“小護士”,用于社區、樓宇基礎信息填報統計的“小管家”,用于交通卡口的站點檢查“小戰士”,幫助企業監測員工風險情況并及時篩查的“小幫手”等等,滿足特殊時期市場的新需求。
國網電商研發的企業復工復產供需對接平臺,則是破解了廣大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的物資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這里匯集了全國范圍內許多企業的供需信息,不管是采購緊缺物資,還是銷售設備材料,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合作伙伴,真是我們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好幫手。”3月3日,通過國網電商公司建設運營的企業復工復產供需對接平臺尋找到熔噴布貨源,并與對方確定采購協議的北京晟睿聯創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華平連連稱贊。
企業復工復產供需對接平臺為企業提供供需信息發布、貨源及服務信息展示、供求信息撮合對接等服務,全面助力防疫防護物資生產供應和企業復工復產。截至目前,供需對接平臺已發布5300余家企業的供需信息6000余條,平臺訪問量561.9萬次,達成合作金額42億元,切實促進了疫情期間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取得良好成效。
“供需對接平臺”只是央企運用互聯網“數字化”服務供需雙方的一個案例。
招商局集團在招商港口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各項新技術,為單證無紙化和電子化流轉、閘口自動化等業務創新場景搭建了統一的數字化應用平臺,即招商ePort。疫情期間,招商ePort大展身手,為港口生態圈內各單位和用戶提供24小時在線通關、物流等服務,不斷提升作業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極大地減少了線下接觸,為復工復產各項業務辦理筑起安全防線。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智慧公司研制的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從識別人到識別車,從人員流向、重點人群信息篩查到信息上報整合、分析管控重點難點,在多地管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衛通還按照國家廣電總局部署,向用戶提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相關疫情信息,全國超過1.4億農村直播衛星用戶可以隨時通過直播衛星機頂盒接收、查看疫情動態。
危化品物流運輸是整個石化產業的大動脈,傳統的物流方式存在諸多弊端,信息化水平低、運輸成本高、監管割裂、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為解決行業痛點,中化能源科技打造了倉海幫、船運幫、66快車三款產品,為石化行業提供整套物流解決方案。通過在線連接貨主、倉庫、車隊、港口碼頭、政府、商檢等行業相關方,打造覆蓋倉儲、車船運輸為一體的石化供應鏈數字基礎設施。
中國中車正在強力推進智能化技術應用研發力度,這將對“新基建”中的高鐵軌交領域向數字化制造和創新驅動轉型產生變革作用。
轉向架是軌道交通車輛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相當于軌道交通車輛的“底盤”,是決定軌道交通產品安全性、舒適性、可靠性的最重要部件,轉向架產品零部件多達2000余個,結構復雜,精度和質量可靠性要求高,直接影響到車輛的運行品質和乘客運輸安全。
2019年3月,中車株機公司打造的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投產運行,填補了軌道交通轉向架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在全球范圍內的空白。11條生產線涵蓋加工、裝配、焊接、涂裝、物流等轉向架生產制造全過程。
中車株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清和表示,該模式將引導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生產模式變革,加快整個行業向數字化制造和創新驅動轉型。
產業鏈帶動:物聯網、云計算建設緊鑼密鼓,智能化提效“新基建”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從產業鏈來看,前文提及特高壓產業鏈包括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產業鏈長而且環環相扣,帶動力極強。前文提及的5G產業鏈則覆蓋更廣,上游產業主要包括芯片、光器件、射頻器件,中游產業主要包括基站、傳輸設備、基站天線;下游產業主要包括運營商市場和終端設備市場,尤其是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的結合,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比如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物聯網、智能醫療等,將給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室主任伍聲宇表示,一方面,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階段及疫情過后,全社會用電用能會迎來回補,特別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地區,回補將更加明顯。另一方面,以5G基站、大數據中心為代表的其他“新基建”領域均是耗電大戶。特高壓等基礎設施開工復工是提前做好電力供應保障準備,進而進一步保障“六穩”。
在南京國電南自自動化有限公司車間,一輛輛智能物流小車在廠房之間穿梭,運輸物料。一只六軸的機械手正在篩選不同繼電器的啟動電壓,動作麻利。“原先這是四個人干的活,現在一只機械手就全部搞定。”工作人員說。
中國華電下屬的高端制造公司——國電南自智能工廠全面投產后,總體生產效率將提高42.48%,可以減少當前的人力資源成本32%,質量一次通過率提高13.25%,能耗減低8%。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目前已建成我國規模最大的油氣生產物聯網系統,油田覆蓋率94.4%,氣田覆蓋率100%,油氣水井上線率96%,構成“長慶數據湖”的基礎數據。基于此,長慶油田通過智能化生產指揮系統,及時收集、跟蹤協調每日疫情影響產量的情況,24小時實時監控公司油氣產量、銷量、產能建設、生產輔助等重點生產信息,實現生產運行高效指揮、智能調度、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目前,長慶油田生產一線無人值守站覆蓋率50%以上,氣田無人值守站覆蓋率80%。
在重慶大足,由通用技術集團中國汽研全資建設的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作為西南地區面積最大的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評價基地,基地道路區域內建設有智能信號控制系統、V2X通信系統、智能路燈控制系統、可升降限高設備等,可滿足當前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的技術規范和場地測試要求,可滿足55噸以內的所有道路運輸車型的試驗需求。
中建六局承建的撫州云計算數據中心二期土建工程項目一片熱火朝天,項目于2020年2月20日正式復工,總建筑面積約3.6萬平方米。該項目建成之后將擁有4092個機柜,滿足國際T3+、國標A級數據中心建設標準,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成為江西省唯一一家特色系列的示范基地。
位于濟南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存儲中心項目,是中國首個啟動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由中建五局承建的項目一期建筑面積4.4萬平方米,項目的建設標志著濟南市成為全國首個規劃啟動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建設的試點城市。項目定位于打造世界級、國內最先進的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成后,將實現集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大數據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研發,投資,建設,還有更多的中央企業正在布局發力“新基建”。隨著時間推移,央企在“新基建”中會有更多更好的表現,更好地服務于高質量工業化、高質量城鎮化,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于我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