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大氣所開展的“追蹤CO2——京津冀地區冬季CO2濃度強化觀測”工作6日結束。這次監測,不但實現了在汽車上移動監測CO2,而且還在國內首次用車載移動監測與碳衛星“攜手”完成了天空地立體監測。
此次監測工作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京津冀城市群高時空分辨率碳排放監測及應用示范”支持下開展的。項目組成員將高精度、微型化的CO2監測儀器安裝在汽車上,分別在晴好天氣和高碳排放天氣條件下,沿京津冀主要線路移動監測。
去年12月29日上午,CO2移動監測正式開始。記者乘監測車隨科研人員前往河北雄安。微型的CO2監測儀器就安裝在汽車前擋風玻璃的底端,它可以即時把監測數據通過網絡傳到北京中科院大氣所的數據監測后臺中。監測車既走國道、鄉村級公路,也走高速公路;既去城市,也去農村,通過GPS定位系統準確記錄車輛經過地區的CO2濃度情況。
項目組此次共在8條線路開展了移動監測工作,包括北京市內、北京門頭溝區靈山、天津、承德、張家口、唐山、保定、雄安8個方向。
據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所曾寧研究員介紹,此次移動監測還與我國發射的碳衛星監測相結合。比如上個月29日在對北京市內移動監測時,在中午13時30分左右,碳衛星正從北京上空經過。碳衛星采用了目標模式,臨時改變傾角,對地面汽車移動監測的地區做重點監測。“這樣把兩方面的數據結合,會讓我們的監測更加準確。”
據了解,利用這次監測,科學家獲得了京津冀地區更加全面的CO2濃度數據,這為準確識別碳排放源進而規劃科學減排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也為提供獨立可靠的CO2第三方碳監測數據做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