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特高壓電網就是這“骨骼肌肉”中的重要成員。對于上海,特高壓不是“新面孔”,早在2007年12月,±800千伏向家壩-上海特高壓直流線路就開工建設,三年后這條上海地區的第一條特高壓線路正式建成投運。此后的若干年中,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線路、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線路,這一下一上的兩條線路分別建成投運。至此,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個特高壓交流環狀網。
“特高壓直流就像點對點的高速公路,四川向家壩的水電通過直流線路一路送到上海,中間沒有進出口,好處就是輸送距離遠、輸送量大、損耗小。”國網上海電力的工作人員說,“特高壓交流網的意義就在于,把長三角各個城市相對獨立的‘小網’整合成了一張‘大網’,長三角電網的聯系不僅更加緊密,且提高了整體抗風險的能力,使得一個大區域的電網變得更加堅強了。”
為什么要發展特高壓?上海近十年的全社會用電量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面對長三角一體化、臨港新片區等新的重大發展機遇,上海未來對于電力的需求有增無減。而對于長三角的城市群來說,電力工作人員的一個比喻很形象,如果每個城市的電網就像是一只盛滿水的碗,遇到電力故障的小石子投入時,很可能水會從碗里濺出來,但是特高壓交流網讓大家匯成了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小石子投入后,“可能只會有一些漣漪與波動,但很快就會歸于平靜。”
2019年上海的用電數據也顯示,特高壓送入的電量已經占到上海全社會用電量的21.8%,特高壓這個“老朋友”就像是特大城市能源輸入的堅強骨骼,將會為城市新發展帶來更多的能源補給。與特高壓一起,這兩年,“神經網絡”構成的智慧能源互聯網建設成為了電網的重點之一。
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附近的一座變電站內,深藍色的主控大屏上不同顏色的數據正實時閃動刷新。據國網上海電力的工作人員介紹,進博會保電核心區內主要電站、線路、保電對象、保電資源等關鍵信息和數據均能以可視化、場景化的方式呈現。而支撐這樣一套指揮系統高效運轉的,正是泛在分布于西虹橋商務區的一張電力物聯網。
據了解,通過區域電網內分布的數量龐大的低壓智能感知傳感器、智能配變終端、設備狀態監測終端等“神經末梢”,電網運行的數據可以實時被采集掌握,繼而幫助保電指揮系統這個“神經中樞”即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況和用電情況,從而有效實現對電網運行狀態的“全面感知”。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著能源革命,風電、光電、水電等新能源等占比越來越高。但同時,新能源消納過程中存在時空不定、瞬時峰谷波動大等因素,為保證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要求電網在功能形態上向智慧的現代能源服務體系演進。”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總經理阮前途表示,在能源需求側,電力柔性需求顯著提升,電網企業需要通過更加靈活的服務來實現供給和需求平衡。在能源革命與技術革命的雙重驅動下,構建智能化的現代能源服務體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