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無現貨,不市場”,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隨著8個試點地區電力現貨市場工作的相繼展開,此輪電改正在迎來真正市場化意義的“大考”。目前來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各方帶來紅利,但也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要形成區域性乃至全國范圍內成熟的電力現貨市場還需假以時日打好“基本功”。
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再上新臺階
5月12日,甘肅省電力公司省內電力現貨市場整月結算試運行總結報告出爐,這是甘肅省2018年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以來的第三次結算試運行,也是全國首家完成整月結算試運行的省份。
記者采訪了解到,甘肅省電力公司2019年9月和11月完成兩次周結算試運行。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處長楊春祥介紹說,從完成周結算到月結算,表面上只是時長的增加,背后卻是圍繞電力現貨市場建設一整套運行規則、技術體系的不斷補充和完善,以及市場主體認識程度的提升。
據了解,當前我國電力交易主要以中長期交易為主。對于新能源來說,由于穩定性差等特點,在電力市場交易中一直處于劣勢,這也是過去新能源利用率較低的原因之一。
甘肅是典型的新能源高占比省份。目前,甘肅新能源裝機總容量達2220萬千瓦,占全省裝機總量的41%以上。破解新能源消納困局、還原電力商品屬性、促進電力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成為各級政府以及各類新能源市場主體的共同愿望。
2015年國家開啟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建設現貨市場成為重點。2018年,南方(以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8個地區被確定為第一批試點。
作為試點,就意味著沒有經驗可循。甘肅省電力公司歷時5個月編制《甘肅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方案》,對市場整體架構、交易品種、市場模式、組織方式、價格機制、結算方式等進行規劃設計。從最初模擬報價,到加快現貨交易結算試運行,分階段進行現貨市場建設。
甘肅省工信廳、甘肅能監辦也相繼出臺配套規則和辦法,成為電力現貨交易試運行中的重要創新成果。2018年底,甘肅電力市場規則體系基本形成,目前省內已有330家發電企業參與到現貨市場中。
業內人士表示,甘肅省此次完成整月結算試運行,標志著電力現貨市場長周期結算試運行成功,也預示著更大范圍內電力現貨市場形成的現實條件日趨成熟。
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也有所突破。6月初,山東省審議通過《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根據部署,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計劃在2021年底建立現貨市場機制,啟動現貨市場試運行。目前已開展三次調電試運行和兩周連續結算試運行,《實施方案》印發后進入不間斷結算試運行。第二階段預計在2022年以后,探索開展容量市場、金融輸電權、電力期貨和衍生品等交易,配合推進省間與省內交易的融合。
而在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近日國內首個電力現貨市場內部運營監測系統上線運行,支撐這個全國最大省級電力現貨市場連續運行的市場運營、監測、模擬分析技術系統更加完善,市場風險防范和運營管控能力將逐步增強。
電力現貨市場為各方帶來紅利
“電力現貨市場以15分鐘為一個交易節點,通過實時價格信號,讓發電企業決定購買或出讓發電權。”楊春祥說,例如,天氣情況良好,光伏或風電大發時段,電力供應富裕,價格降低,水電和火電企業主動降低發電出力,讓出發電空間,新能源獲得最大化消納;用電高峰或天氣狀況不佳,新能源小發時段,電力供應緊張,價格升高,火電及水電企業增加發電出力。對火電和水電、新能源、用戶來說,這是一個共贏局面。
4月30日24時,甘肅電力現貨市場第三次結算試運行在穩定有序運行43天后退出市場。
中國電建集團甘肅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是參與本次月結算試運行的火電企業之一。該公司計劃經營部主任楊東曜介紹說,公司旗下兩家發電企業在試運行期間,發電利用小時數明顯提升,電力交易量夜間增加50%以上,全月平均增加量在10%至20%之間,兩家電廠當月收益增長均超過1000萬元,同比增長40%。
“現貨交易還原了電的商品屬性,對整個發電行業都是利好。”楊東曜說,這是現貨交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更令人振奮的是,新能源在本次月結算試運行中,發電量及發電出力創歷史新高。統計顯示,4月16日甘肅新能源發電出力達1297.6萬千瓦,首次突破12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2.1億多千瓦時,首次突破2億千瓦時。4月新能源發電量36.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近10%。
楊春祥說,長周期結算試運行,不僅讓電力市場主體各方迎來利好,更為積極的意義在于進一步檢驗了電力現貨市場運營規則和技術系統的完整性和適應性,培育了市場主體意識,為后期現貨市場正式運行積累了寶貴經驗。
《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山東電力市場架構采用現貨市場、中長期市場和零售市場模式。現貨市場運行后,山東省電力市場體系將更加完善,有利于促進發電側競爭和結構調整,從長期看也將降低發用電成本。
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形成
還需打好“基本功”
業內人士坦言,由于電力現貨市場運行的即時性,各類龐大復雜的數據需要瞬時收集、分類、運算、匹配,還涉及用戶用能需求發布、電廠競價報價環節等,如此復雜的工作要在15分鐘內完成,對技術系統和運營人員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要形成區域性乃至全國范圍內成熟的電力現貨市場,還需假以時日。
不僅如此,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另一大必然要素——市場運營規則,也需要不斷檢驗和完善。
“總體上看,隨著8個試點地區電力現貨市場工作的相繼展開,此輪電改正在迎來真正市場化意義的‘大考’。”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無現貨,不市場”,作為放開經營性發用電計劃與競爭性環節電價的重要保障,電力現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至關重要。而價格發現功能是否完善,又主要取決于交易規則與監管體制。
“在運行中我們也發現,盡管實現了不同程度的‘降電價’,但對于價格發現功能的準確性與有效性,仍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電力體制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化推進。”孫傳旺表示,電力現貨市場的特殊性在于,可變成本是競爭的基礎,而邊際成本報價卻忽視了固定成本,因此,容量市場的建設將成為今后重要的議題。同時,目前部分試點電力現貨市場的設計,未能很好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問題,應該進一步放開價格上下限和報價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此外,配套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滯后,維持傳統的輔助服務補償機制而非市場化出清,容易導致市場供需失衡,并產生電費結算虧空。
以甘肅電力現貨市場來說,考慮到目前甘肅用電側市場化程度較低,用電側參與現貨市場的技術條件還有待提升,因此,省內電力現貨市場以發電側單邊市場起步,市場初期暫沒有用戶參與。
今年3月,甘肅省嘗試啟動了需求側輔助服務市場,通過先期參與用戶的示范效應,激勵省內用電企業積極參與市場,在培育用戶市場意識的同時,引導用戶向現貨市場邁進,最終實現用戶廣泛參與包括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的統一市場目標。業內人士表示,這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培育。
孫傳旺還建議,盡快將現貨價格“雙軌制”轉變為“單軌制”,如大量歸屬電網企業的抽水蓄能機組若不參與市場定價,將可能導致價格扭曲。此外,與傳統計劃調度不同,電力現貨市場交易與價格發現嚴重依賴于數據信息,應采用法規形式固定信息披露與公開的標準和要求,以保障市場的公正公平,減少參與主體的盲目交易與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