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煤礦生產能力:根據能源局公告,截至2017年12月底,安全生產許可證等證照齊全的生產煤礦3907處,產能33.36億噸/年;已核準(審批)、開工建設煤礦1156處(含生產煤礦同步改建、改造項目83處)、產能10.19億噸/年,其中已建成、進入聯合試運轉的煤礦230處,產能3.57億噸/年。未按法律法規規定取得核準(審批)和其他開工報建審批手續的建設煤礦、未取得相關證照的生產煤礦,不納入本次公告范圍。
建設煤礦類型及聯合試運轉情況:建設煤礦的類型主要是資源整合、改擴建、技術改造、新建等四種方式,其中,新建礦井建設規模最大,資源整合礦井數量最多。聯合試運轉指的是煤礦竣工驗收前,要進行磨合試生產,一般時間為3-6個月。根據統計,已經進入聯合試運轉階段的煤礦主要集中在三西地區與寧夏,合計產能3.43億噸,占比高達約94.68%。
煤炭行業規模化程度提高:生產煤礦產能分布方面,產能大多集中在100-500萬噸,合計產能規模14.36億噸,占比達到43.04%;礦井建設分布上來看,100萬噸以下礦井多達937座,占比高達81.05%,為建設礦井的主力軍。從單井平均規模來看,生產煤礦礦井85萬噸/座,建設煤礦礦井92萬噸/座,相比增長7萬噸/座,規模化程度有所提高。
超大型煤礦生產建設較為集中:千萬噸級超大型煤礦在產36座,鄂爾多斯-榆林-忻朔地區超大型煤礦在產24座,產能4.15億噸,數量占比達到66%;建設煤礦中超大型礦井12座,仍舊以鄂爾多斯為主,總計7座,產能0.7億噸,數量占比58.3%。
產能集中化程度愈發明顯:生產煤礦產能地域分布方面,山西9.05億噸、內蒙古8.22億噸、陜西3.82億噸,合計產能21.1億噸,集中化程度達到63.22%;建設煤礦產能地域分布方面,山西2.99億噸、內蒙古2.72億噸、陜西1.84億噸,合計產能7.55億噸,建設產能集中化程度達到71.08%。三西地區綜合產能占比達到65.1%,未來產能將進一步向三西地區集中。
區域供需矛盾常態化:通過產能建設分布情況與供給側改革前后對比看,除華北、西北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煤炭基本處于凈調入狀態,區域內供給不足,對“三西”地區煤炭依賴度提高,區域供需矛盾將成為常態,這同時對煤炭運力配置也提出了挑戰。產能總量的減少將在供給端支撐煤炭市場的底部區間,而區域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也會一定程度上放大供需之間的矛盾。
一、全國煤礦生產能力統計
根據能源局公告,截至2017年12月底,安全生產許可證等證照齊全的生產煤礦3907處,產能33.36億噸/年;已核準(審批)、開工建設煤礦1156處(含生產煤礦同步改建、改造項目83處)、產能10.19億噸/年,其中已建成、進入聯合試運轉的煤礦230處,產能3.57億噸/年。未按法律法規規定取得核準(審批)和其他開工報建審批手續的建設煤礦、未取得相關證照的生產煤礦,不納入本次公告范圍。
二、建設煤礦類型及聯合試運轉情況
(一)建設煤礦類型及產能規模
建設煤礦的類型主要是資源整合、改擴建、技術改造、新建等四種方式。其中,新建礦井建設規模最大,產能4.42億噸,建設產能規模占比41.6%;資源整合礦井數量最多,礦井657處,建設礦井占比56.83%;另外,技術改造產能建設規模0.85億噸,改擴建產能建設規模1.21億噸。
(二)聯合試運轉煤礦產能分布情況
聯合試運轉指的是煤礦竣工驗收前,要進行磨合試生產,一般時間為3-6個月。根據統計,已經進入聯合試運轉階段的煤礦主要集中在三西地區與寧夏,合計產能3.43億噸,占比高達約94.68%,其中新建煤礦、資源整合煤礦、技術改造煤礦和改擴建煤礦建設規模分別為2.18億噸、0.93億噸、0.17億噸和0.16億噸。
三、煤炭行業規模化程度
生產煤礦產能分布方面,產能大多集中在100-500萬噸,合計產能規模14.36億噸,占比達到43.04%;1000萬噸以上超大型煤礦產能規模合計6.15億噸,占比達到18.45%;30萬噸及以下小型煤礦產能規模合計2.82億噸,占比為8.45%。
礦井分布方面,1000萬噸以上超大型礦井36座,占比不到1%;而30萬噸及以下的小煤礦卻達到2138座,占煤礦總數的54.75%,占比達到一半以上;100萬噸以下礦井總共3069座,占比達到78.59%,小而散的礦井分布特點仍舊比較明顯。
建設煤礦產能分布方面,1000萬噸以上超大型煤礦產能規模1.58億噸,占比為14.92;100萬噸以上規模6.65億噸,占比達到62.61%;30萬噸及以下小型煤礦建設產能0.93億噸,占比僅為8.76%。礦井建設分布上來看,100萬噸以下礦井多達937座,占比高達81.05%,為建設礦井的主力軍。
從單井平均規模來看,生產煤礦礦井85萬噸/座,建設煤礦礦井92萬噸/座,相比增長7萬噸/座,規模化程度有所提高。
四、超大型煤礦生產建設情況
千萬噸級超大型煤礦在產36座,基本分布在三西(即山西、陜西、內蒙古地區),其中陜西榆林地區最高為10座,產能1.45億噸,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為8座,產能1.7億噸,山西忻朔地區為6座,產能1億噸,即鄂爾多斯-榆林-忻朔地區超大型煤礦在產24座,產能4.15億噸,數量占比達到66%。另外內蒙錫林郭勒盟和通遼共計6座,寧夏、云南、安徽各1座。
建設煤礦中超大型礦井12座,仍舊以鄂爾多斯為主,總計7座,產能0.7億噸,數量占比58.3%;其他錫林郭勒盟2座,陜西榆林地區、黑龍江、新疆、云南各1座,超大型礦井建設仍舊以三西地區為主。
五、煤礦產能地域分布情況
(一)生產煤礦產能地域分布
生產煤礦產能地域分布方面,山西9.05億噸、內蒙古8.22億噸、陜西3.82億噸,合計產能21.1億噸,三西地區集中化程度達到63.22%;三西地區礦井總數1156座,單井規模182萬噸/座,超過全國均值114%,規模化程度較高。其他產能超過億噸的省份還包括河南1.55億噸、山東1.53億噸、貴州1.53億噸和安徽1.43億噸,上述4大產煤省合計在產產能約6億噸,占全國比重約為18.1%。億噸級大省合計產能27.1億噸,占比達到81.32%。
另外產能超過億噸的地區里,均分布在三西地區,其中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產能5.32億噸,基本等于全國億噸級以下省份總和;陜西榆林地區產能2.89億噸,山西朔州地區1.7億噸,山西長治地區1.35億噸,四個大區合計產能11.27億噸,集中化程度達到33.79%,占三西地區的53.44%,在三西地區也是集中化較高的區域。四大區礦井總數520座,單井規模達到217萬噸/座,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與三西地區平均水平,為現今我國煤礦生產主流地區。
(二)建設煤礦產能地域分布
建設煤礦產能地域分布方面,山西2.99億噸、內蒙古2.72億噸、陜西1.84億噸,合計產能7.55億噸,三西地區建設產能集中化程度達到71.08%,三西地區綜合產能占比達到65.1%,未來產能將進一步向三西地區集中。
建設產能超過億噸的地區里,均分布在三西地區,其中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建設產能1.91億噸, 陜西榆林地區建設產能1.08億噸,合計2.98億噸,占比達到28.08,基本持平于三西以外所有省份在建產能。兩大區建設礦井133座,單井規模224萬噸/座,超過全國建設均值92萬噸132萬噸,規模化程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