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疫情防控和項目復工。疫情發生以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各地方和部門積極開展穩投資各項工作,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有序地推動項目開復工。各級政府依托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加強投資項目在線審批服務,保障項目前期工作順利開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重點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支持湖北抗擊新冠肺炎專科醫院建設和醫療設備購置。加快建設項目規劃和實施。上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54個,總投資4944億元,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能源、高新技術等行業,各省區市政府也密集推出龐大投資計劃。推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積極推動搬遷安置區統籌防控和復工,以工代賑資金重點投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湖北等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通過實施以工代賑,吸納30萬受疫情影響滯留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參與工程建設,實現就業增收。積極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的發展。修訂完善有利于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準入規則,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促進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做好穩外資的各項工作。出臺2020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制造業、農業領域開放水平,繼續在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更好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潛力。繼續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推動重點省市建立健全地方層面的重大外資項目專班機制,全面提升外資項目服務水平。相關投資政策密度大、精準度高、執行力強、見效快,為投資迅速從谷底走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投資從谷底恢復速度較快。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1%,與1-2月份下降24.5%、1-3月投資下降16.1%、1-4月份下降10.3%、1-5月份下降6.3%相比,增速降幅分別減小21.4個、13個、7.2個和3.2個百分點。4月、5月和6月,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增速分別為6.2%、5.9%和5.9%。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持續鞏固,投資項目新開工和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快,投資恢復態勢逐步顯現。高新技術領域投資抗跌性較強。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實現增長4.5%和0.4%,其中,6月份分別增長10.0%和9.7%。一些高技術行業投資增長更快,醫藥制造、計算機和通信設備業投資分別增長13.6%和9.4%。基礎設施投資反彈力度較大。受地方債和國家預算內資金投放力度迅速加大的影響,基礎設施投資降幅逐月減小。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2.7%,與1-2月份下降30%相比有了明顯的改觀。其中,交通投資下降1.2%,降幅減小4.9個百分點,水利管理業投資恢復增長了0.4%,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下降6.2%,降幅減小2.1個百分點。各地區投資均在逐步回暖之中。上半年,東部地區投資同比下降0.7%,降幅比1-5月份減小3.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投資下降11.9%,降幅減小3.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投資則分別增長1.1%和0.4%。1-5月份,除湖北以外,其他省區投資降幅均逐步減小。與此同時,浙江、上海、湖南、海南、江西等省區開始有所增長。
二、外部環境變化加劇,投資面臨重要機遇
盡管全年投資面臨異常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有利因素和難得機遇,我國針對疫情采取的主動應對措施及其取得的積極成果將會給下半年的投資發展帶來希望。
中國成為投資的避風港。目前,中國抗疫成效顯著,國內只有零星的新增病例,經濟穩定恢復,正努力保持國際供應鏈不斷。中國有效控制疫情,展現出強大執行力,證明中國可以很好地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供穩定和安全的保障。外企對于中國市場更有信心,不但沒有撤離計劃,反而加大了對華投資。
疫情催生大量投資機會。疫情在我國的生物醫藥、公共衛生、人工智能、5G網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領域催生了大量的市場需求和投資機遇,帶來了遠程、無人、在線等方面的巨大市場需求,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給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投資帶來了新的希望。
政府投資保持較高強度。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將安排6000億元,比去年多224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00億元,增加16000億元;新增抗疫特別國債10000億元。整個財政投資合計超過了5萬億元,新增2萬多億元。各級政府都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投資擴張將發揮杠桿作用,有效帶動社會投資的跟進。
強大國內市場支撐投資擴張。我國今年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我國的消費結構已經進入快速升級階段,城鄉消費升級將形成多個波次、梯度持續向前推進,帶來市場需求擴張的持久動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對投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區域協調戰略拓展發展新空間。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向縱深演進,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形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戰略支撐,打造出發展強勁的新的活躍增長極,增強了投資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形成了協同發展、多點支撐的投資發展新格局。
加快改革形成強大投資動力。近期,中共中央 國務院分別發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和《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上述改革措施的出臺將進一步破除投資健康發展的體制障礙,為各類投資主體提供更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創新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聚焦調結構補短板強弱項,重點領域投資多點支撐
投資成為經濟重要支撐力量。今年以來投資的大幅下降,主要還是受疫情的沖擊和影響。目前,國內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并未實質性打亂、打斷我國投資增長的基本態勢和規律,投資的內生增長動力和潛力還在。雖然投資仍未回到往年的正常水平,但是,逐月恢復的態勢已經形成。按照已有趨勢判斷,三季度投資即可結束下降局面,重新實現增長,全年投資增速可能只略低于上年水平。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短期需求因素,投資具有見效快、拉動作用強的特點,在消費和出口需求明顯收縮的情況下,投資將在今年我國經濟增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總體來看,如果疫情不出現大的反復,國內經濟秩序保持穩定,政府投入保持積極有效,體制和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全年投資完全有望取得更好成績,為經濟增長的加速恢復做出積極的貢獻。
重點領域投資形成多點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經濟能夠穩住已經很不容易,不會為了應對危機走鋪攤子、粗放增長的老路。因此,投資不是一味擴張規模,而是要促進有效投資增長,實現調結構、補短板、強弱項。加大公共衛生防疫投入成為重中之重,各地普遍增加了這方面的投入力度,今年新增疫情防控等公共衛生項目投資將明顯增加。新型基礎設施迎來投資高峰期,有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成效,投資將更加密集向城市群和都市圈,特別是核心城市集中,用于加強基礎設施、產業、生態、民生的協同共建,同時,也將更多用于提升縣城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吸引產業、人才、要素向縣城和中小城市集聚。(作者:劉立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