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閩粵聯網電力運營有限公司成立,并進入運作階段。該公司是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首次成立的合資運營公司,由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與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分別代表國網、南網按55%和45%比例合資組建。據了解,該公司全面負責閩粵聯網工程換流站部分建設、運維管理等相關工作,為閩粵聯網工程下一步通過國家發改委核準,以及開工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網與南網第二條聯網工程
閩粵聯網是國家明確的基礎設施補短板重點輸變電工程,是納入國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的重點工程項目。
今年以來,閩粵聯網有了實質性進展:1月17日,廣東省梅州市自然資源局官網對500千伏閩粵聯網工程(廣東段)辦理選址意見書進行批前公示;5月,廣東省發改委出具支持閩粵聯網工程建設意見的復函;6月,閩粵聯網工程(福建段)取得《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至此,閩粵聯網已獲得廣東省和福建省內所有支持性文件,可上報國家能源局核準。
據了解,2004年建成投產、輸電能力為300萬千瓦的三峽-廣東±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是國網與南網的首條聯網通道。作為兩大電網之間的第二條互聯通道,閩粵聯網目前定位為加強國網與南網之間的電氣聯系。工程擬采用直流聯網方式建設,規劃在福建境內新建1座換流站,分別接入福建漳州東林和廣東梅州嘉應500千伏變電站,工程投資額為32-33億元左右。“閩粵聯網容量不大,其輸送電量無法與以往絕大多數跨省區輸電線路相比,但意義重大。”業內專家表示。
閩粵能源“輸血”與“造血”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能源“輸血”與“造血”迫在眉睫。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海南自貿港等國家發展戰略相繼出臺,導致電力能源需求進入加速度。
相關數據顯示,廣東全社會用電量從1978年的95.06億千瓦時增長到2019年的6695.85億千瓦時,成為全國首個用電量突破6000億千瓦時和首個統調負荷破億千瓦時的省份。另據福建省工信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該省累計發電量為2572.94億千瓦時,全社會累計用電量僅有2402.34億千瓦時,且前者增速還高于后者。此外,作為中國海上風資源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福建未來海上風電開發潛力巨大。
廣東和福建兩省毗鄰,同是臺風等自然災害多發地,電力聯網是保障兩省社會經濟發展及地區供電安全的有效措施,對于緊急事故支援和降低運行風險亦能起到必要作用。
閩粵聯網可實現廣東和福建、國網和南網之間互補余缺,發揮送電效益。國網經研院輸電網規劃中心主任工程師蔣維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年5月福建進入汛期,盈余水電可以送至廣東,減少廣東因西南水電送入電力不足導致的缺額;至7、8月,西南水電大發,廣東電網電力盈余可以送入福建,緩解福建夏季負荷達峰值后的電力緊缺。”廣東和福建月內最大負荷日期差異較大,閩粵聯網后可實現廣東和福建錯峰,錯峰效益明顯,可以減少廣東和福建裝機分別達180萬千瓦和110萬千瓦左右。
“閩粵聯網所在地區分別位于廣東電網和福建電網末端,電網薄弱,且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發生自然災害、交流電網供電能力不足時,閩粵聯網可以進行緊急功率支援,提高電網供電可靠性。”蔣維勇補充道。
在技術、管理等方面進行嘗試、探索
福建和廣東電網互聯的設想始于西電東送戰略,也是解決“廣東供電問題”的備用方案。一位參與閩粵聯網的電網人士介紹,業界一直把即將開工的閩粵聯網當成第一個國網和南網直接聯系的通道來看待,因為從技術、管理等方面來說,工程都進行了嘗試、探索。
由于閩粵聯網跨省又跨網,主要功能是互補余缺、互為備用和緊急事故支援,缺乏可供參考的投資回報模式。業內相關人士透露,目前雙方正在研究探討合資公司的經營模式。
蔣維勇說:“閩粵聯網建設的更大意義在于管理。一方面,成立合資公司,全面負責工程建設和運行;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依托工程示范電力市場運行機制,用市場手段促進電網互聯的調峰、調頻、緊急功率支援等效益發揮。”在實施方面,由于地處山區,站址選擇困難,閩粵聯網首次在背靠背工程中應用了6英寸換流閥,將直流電壓等級降至±100千伏,節約了占地和投資。同時,由于地處電網末端,廣東側還配置了SVG(無功補償裝置)用于事故后的電壓支撐,保障直流安全穩定運行。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教授武志剛表示,閩粵聯網作用主要體現在加強電網運行的安全性上,兩地電網互為備用后,將減小故障對省級電網的影響。
業內專家還表示,閩粵聯網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與國企改革,賦予其兩網融合的軀體。同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則為其打通了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經絡,是一種雙循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