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場景應用到整車企業、燃料電池電堆及動力模塊生產廠商到上游儲氫企業,一條相對完整的氫能產業在廣東已經漸漸興起。
當下,氫能產業已經成為了各個省份,乃至全球各個國家都在追逐的產業風口。《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中更是提出,氫能產業鏈培育工程是未來五年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面對激烈的競爭,起了個大早的廣東,氫能產業如何實現持續領先?
一座合建站,交通成為氫能應用主力場景
“目前運營狀況來看,日均氫能供應量可以達到600公斤,主要客戶是周邊30多個公交及物流運輸單位,每天能加100輛車左右。”樟坑油氫合建站站長黃嘉恩介紹。
中石化本身也是布局氫能產業最積極的能源央企之一。由于其坐擁國內數量最多的加油站,依托遍布全國的網絡,試水油氫合建站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大型充電站和加氫站的用地問題。該公司年內還將在佛山、云浮建成3座油氫合建站。
清華大學教授朱德權指出,氫能利用有三個應用鏈條,第一個是交通應用鏈,第二個是分布式能源應用鏈,第三個是工業原料和碳捕集鏈,這將構成氫能的產業生態。“在中國,交通應用鏈將成為主力,因為氫能產業鏈將首先在商用車上應用,尤其貨運物流車,中國將成為交通應用鏈的世界領導者。”朱德權說。
而交通領域作為當下國內氫能應用的主力場景,無論是氫站建設標準還是氫氣檢測標準,都是氫能應用領域“卡脖子”的核心環節,牽住這個“牛鼻子”,對未來氫能產業規模化建設意義重大。
剛剛公布的《廣東省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在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布局建設約300座加氫站,其中重點支持油、氫、氣、電一體化綜合能源補給站建設,鼓勵利用現有加油(氣)站改擴建加氫站。
此外,去年廣東石油還在首座油氫合建站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國內首個加氫站、油氫合建站建設企業標準。目前正在籌建國內首個商業運營、具有國家資質認證的氫氣檢測分析實驗室,可以承擔氫氣質量全痕量分析,從質量把控上取得了話語權。
一塊燃料電池,自主核心技術突破是關鍵
在位于廣州黃埔的鴻基創能一樓展廳,擺放著一張看上去平平無奇的黑色“紙”。這就是膜電極,是氫燃料電池的核心組件。在鴻基創能總經理鄒渝泉看來,核心零部件的競爭至關重要,“在保證產業完整的基礎上適當縱深,就好比傳統燃油汽車,雖然發動機已經實現國產化,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要依托國外技術”。鴻基創能成為國內首家實現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產業化的企業,填補了中國高能量密度膜電極制造的空白。
氫能產業要快速發展,離不開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產業化。《廣東省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支持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創新。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組織編制氫燃料電池汽車、氫能技術創新路線圖,制定近、中、遠期技術創新目標。力爭在2020年開發出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力爭2022年實現首批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示范運行。
在10月18日,國鴻氫能發布了鴻芯GI電堆產品、鴻途G系列燃料電池系統兩款產品,其中鴻芯GI電堆面向戰略合作伙伴定價1999元/kW,率先進入“1時代”。同時,國鴻氫能將以系統平臺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打通氫能產業鏈上下游,推進產業升級。
國鴻氫能總經理陳曉敏表示,公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建立自己的技術和創新平臺,來搭建自主創新體系和自主燃料電池系統業務平臺。“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引進只是我們發展的第一步。從零部件的國產化,到核心材料的100%自主可控,國鴻始終還是堅持自主創新,追求突破與超越。”
一列有軌電車,產業鏈初見雛形
“叮……”發車鈴聲響起,高明氫能源有軌電車載著旅客,沿著荷富路上的軌道緩緩而行。
就在去年底,世界首條商業運營氫能源有軌電車在佛山市高明區上線運行。該有軌電車是由位于高明的佛山中車四方軌道車輛有限公司制造。以中車四方為代表,在整個佛山,目前已建成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三大氫能產業基地,匯聚了超過90家涉氫企業和科創平臺,構建起國內最完善的氫能產業鏈;建成并運營加氫站15座,氫能基礎設施建設領跑全國;開通氫能源公交線路28條,投運氫燃料電池汽車近1400輛,氫能終端應用推廣規模全國最大。
還有多個城市也在搶灘氫能源這片“藍海”:東莞2016年就提出籌建國際氫能產業城,啟動100億元氫產業發展基金;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2017年發起設立總規模30億元的氫能基金;佛山、云浮通過創新性的產業對口幫扶模式,各自打造了相對完整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正不斷吸引整車企業落戶;就在今年7月,《廣州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發布,正式提出打造“一核、一樞紐、三基地”的產業布局,瞄準建設大灣區氫能產業中心、網絡樞紐和氫能交易中心的戰略定位。
“廣東省目前的氫能源產業布局全面,起步快、發展快,要在本省份內合理規劃產業空間布局,各市區承接優勢產業既能充分推動本省氫能產業發展,更能在未來幾年內避免氫能產業過剩帶來的資源浪費。”華南師范大學研究員江豐指出,廣東應當鞏固氫能城市群建設,利用城市特點承接優勢產業規劃;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動氫能技術成果轉化。
智庫觀察,新能源產業發展不能“一窩蜂”
在上個月舉行的2020氫能產業發展創新峰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說:“氫能產業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毫無疑問,氫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能源,發展氫能已經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趨勢,美國、歐盟和日本等都將發展氫能產業作為國家能源戰略。
在國內,在頂層設計和鼓勵以城市群為引領、強化燃料電池產業鏈的政策指引下,各地方政府也都發布了相應的發展規劃。在這場產業發展峰會上,今年將成為中國氫能產業大規模發展的元年成為共識。
但此前,光伏、風電能新能源發展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氫能產業發展需要一個合理務實的規劃設計和標準,需明確方向,防止產業發展盲目性。
目前我國已經有30多個地方發布氫能或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支持政策或規劃,規劃投資總規模達萬億以上,涌現了多個“氫谷”“氫都”“氫能小鎮”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各地方規劃2020年和2025年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推廣總量為2萬輛和15萬輛,加氫站建設目標為200座和650座,遠超行業規劃目標。
相較之下,廣東發展氫能產業應結合自己目前的發展狀況,立足當前實際,不急不躁,穩中求進,因地制宜,科學制定氫能“制造,運輸,儲存,應用”的發展戰略,統籌兼顧,尤其是在氫能應用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吸取西方經驗,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激勵措施。同時也要結合省內能源應用現狀,平衡油、氣、氫、電綜合能源供給體系的建設,形成科學、完善的能源發展布局。
行動指南
日前,《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已正式發布,對未來5年廣東產業集群發展在頂層設計上做了明確規劃:
1.到2025年,廣東省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約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形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2.在產業規模方面,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萬千瓦,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300億元,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800億元。
3.在創新能力方面,建成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型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4.在基礎設施方面,到2025年,儲能初步實現規模化發展;天然氣主干管網實現互聯互通;基本建成適應珠三角需求、輻射周邊的充電、加氫設施體系。
5.在產業協同方面,建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新能源裝備和產品研發制造基地,資源配置和產業協同更加高效。
6.提出未來5年的兩大“重中之重”:“海上風電領跑工程”和“氫能產業鏈培育工程”。南方日報記者 劉倩 郭小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