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會議指出,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江生認為,“十四五”時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為適應人民不斷提高的對美好生活的要求,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時期;是一個我國在世界格局中實力地位持續增強、外部壓力空前增大,亟待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時期;是一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山雨欲來,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補齊短板弱項時不我待的時期。對此,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抓住這個關鍵時期,乘勢而上,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縱觀世界大勢,分析國情國力,“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構建新發展格局、催生新發展動能、激發新發展活力、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持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十四五”時期,在“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我國一方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地依靠國內市場,“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以規避強勢貿易進攻或產業鏈“去中國化”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堅持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有機銜接,統籌兼顧;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雙方優勢互補、良性互動,以實現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在“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方面,我國將依托超大的市場規模和完備的產業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筑牢基礎;“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基礎研究,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形成量子科技發展的體系化能力;促進科技資源配置的整合優化,“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強國建設;重視人才培養,全方位提高教育質量,積極發揮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在“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方面,我國將堅定制度自信,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破除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府機構職能部門的組織結構,創新行政監管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未來發展之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而促使經濟發展能夠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力量。
在“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方面,我國將秉持互利共贏理念,“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以彌補貿易保護主義此起彼伏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損失;暢通對外合作渠道與機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營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環境,為全球化發展注入正能量;統籌好開放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以及風險防控能力。
在“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方面,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深入踐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縮小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以及不同領域的生產效率差距;“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發展衛生健康事業,加快體育強國建設,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增添新動力、開創新局面”,“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滿足人民對社會建設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