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常務副主任 何繼江
“光伏+生態修復國際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大同市人民政府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主辦,采取線上形式舉行。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主持。
國務院參事張洪濤,國務院前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前理事長石定寰,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秘書處科技委員會主管兼亞太區域協調員賈曉霞分別致辭。
國務院參事 張洪濤
張洪濤說,大同市在煤炭礦區建設了光伏領跑者基地,創新零光模式,既實現生態恢復,還向京津冀輸送大量清潔電力。 進一步探索光伏+生態修復問題,會對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生態修復、創新基地建設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他說,通過以往的實踐證明,光伏+生態效益模式是“既要”和“又要”兩個方面的問題,魚和熊掌如何兼得,難度很大,任務很重,但是它本質上還是科學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尊重自然規律,認真研究技術問題,研究與之相適應的政策配套問題。
國務院前參事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前理事長 石定寰
石定寰說 ,過去人們認為光伏建設可能會對土地開發利用造成影響,所以在很多地方會有限制性的措施?,F在通過實踐證明, 在一定的嚴格管控條件之下,它不但不起負面作用,而且有可能起到正向的修復生態的作用,對土地保護更加有利。 這個話題值得進行探討和研究,將為我國制訂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借鑒。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科技委員會
項目主管兼亞太區域協調員 賈曉霞
賈曉霞說,針對生態系統、土地利用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的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變化是引發全球重大疫情的重要誘因。 德國研究證實通過太陽能發電和農業生產相結合,土地利用率可以提高很多。可以說,規劃層面綜合利用土地,優化土地治理模式,實現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協調,完全可以做到。
她說,中國國土規劃已經有了一個光伏發電工程占用項目的土地控制指標,我們需要在這個指標的前提下估算,到底總量需要多少,土地紅線控制剛性在哪里?荒漠化公約愿意通過國際交流和經驗共享,支持中國在這方面走在前面,對其他國家做出示范。
本次研討會主題報告有兩個環節,分別是“光伏+生態優秀實踐案例”和“與世界共同推進光伏與土地結合建設”。
在第一環節,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小平、大自然保護協會科學與政策中心保護信息專家羅永梅、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部部長唐霖、隆基股份能源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馬金鵬、泰州中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志鋒分別分享了各自行之有效的實踐案例。
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公司董事長 謝小平
謝小平介紹了黃河水電在青海共和光伏電站生態效益實踐經驗。 他說,沙漠地區既是全國生態脆弱區,又是深度的貧困地區。但是通過共和光伏電站生態的實證,光伏電站修建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利于植被保護作用,可以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實現良好的生態經濟效益。他詳細介紹了光伏與青海當地特色林、果、木、草等植物相結合的耦合模式,并概括了這一模式對戈壁地區實現綠色發展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指導意義。在這個項目中,黃河水電探索生態修復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防治荒漠化與荒漠化土地高效利用新理念、新模式,最終形成具有特色光伏產業的生態基地。
大自然保護協會科學與政策中心保護信息專家 羅永梅
羅永梅介紹了“生態友好的新能源發展規劃”。 她說,“中國2050光伏發展展望指出,2050年光伏裝機總量達到3000GW。這個面積約等于一個寧夏省。與此同時優質資源區與重要生態區是重疊的,我們需要處理好新能源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工作。”她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現有國內光伏項目開發建設基本遵循了生態保護的宗旨,85%的項目位于低風險開發區范圍之內,除了西北地區,其他地區光伏項目在生態平衡方面都比較好。“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一刀切政策讓新能源發展面臨困境,事實上只要做好規劃、建設和修復,新能源開發和生態保護并不相悖,是可以協同發展的。”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部部長 唐霖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部部長唐霖介紹了中國江蘇漁光一體案例。 通威作為以農業新能源為雙主業的企業,具備發展漁光一體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通威漁光一體模式的現代漁業養殖園區,每畝養殖魚塘,每年可輸出5-10萬度電,相當于10-20噸石油所產生的等效能量,每畝每年節約標準煤15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余噸。通威漁光一體項目實現水產品從養殖加工到銷售的全程可追溯,一畝漁光一體池塘能夠產生5畝甚至10畝一般池塘的產出價值。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商業模式,充分利用空間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單位魚塘產量,增產增收,還能優化地區能源結構,改善環境。
隆基股份能源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馬金鵬
隆基股份能源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馬金鵬分享了在陜西銅川建設的國家級光伏發電領跑基地的經驗。 他說,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到的17個發展目標中,銅川項目在“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確保人人獲得可負擔、可靠的現代能源”“實現充分和生產性就業,確保人人有體面工作”“保護恢復和可持續陸地生態資源”6項指標與聯合國要求有高度融合。“因為有效的把光伏發電和生態農業結合起來,結合當地情況,在光伏電站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農業整體運營要求,同時提前和當地在農業板塊有運營經驗的合作社、公司、個人提前聯合起來,專人做專業的事情,這樣可以實現光伏發電有收入,農業部分也有收入。”
泰州中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志鋒
劉志鋒分享了“n型雙面組件與垂直安裝的應用”案例。 采用雙波或者用透明背板方式,把電池封裝起來,正面產生電力之外,背面通過地面的反射或者是一些散射光實現背面發電,這種叫做雙邊組件。劉志鋒從高雙面率、低衰減率、低溫度系數、高可靠性、更好的弱光相應等角度展示了中來n-TOPcon雙面電池技術的結構優勢和技術優勢。他通過垂直安裝發電量模擬與分析展示了這項技術在農光互補方面的創新價值。
這一環節還播放了大同市光伏+生態案例。
主題報告第二環節,圍繞“與世界共同推進光伏與土地結合建設”這一主題展開。 清華大學/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reper組成員陳珊珊、張慧文、肖媛媛、劉洋、賈瑋、劉一凡、呂侃笑就“土地+光伏”為土地賦能的五種模式、“土地-光伏+”全球案例共享數據庫、光伏電站生態效應評估規范、中國光伏+生態電站創新實踐案例、荷蘭農地生態與生物多樣性、蜜光一體、昆蟲賓館等進行了介紹和分享。
之后研討會進行了兩場課題啟動會。在“十四五期間光伏與生態集成的用地政策研究”課題中期會上,張慧文介紹了“十四五期間光伏與生態集成的用地政策研究”項目前期工作進展介紹,賈曉霞介紹了“土地綜合利用—推動土地退化零增長”的課題。之后進行了光伏電站生態效應評估規范團體標準啟動儀式。
“清華大學·大同第二屆能源轉型國際論壇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轉型路徑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大同市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部門、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電工所聯合主辦;隆基股份、通威集團、正泰集團、中來股份協辦;國際能源網、大同市全科盟新能源研究院承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烏蘭察布市政府、張家口市政府、合肥市發改委共同支持。
本屆論壇從2021年1月23日開始到1月31日連續9天面向全球直播,并在山西大同設立主會場。將有11場專題論壇和11場報告會同步在線上分享。觀眾可以在國際能源網微信平臺、央視頻、微贊、抖音、B站、快手、騰訊新聞同步收看直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