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準確理解和把握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內涵
經濟體系是指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有機經濟系統。把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理念和模式貫穿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層面和領域,并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就構建形成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意見》闡明了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基本要求、發展目標、實施路徑和重點任務,清晰地界定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內涵。《意見》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如果用一句話解釋,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就是通過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形成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能源低碳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有人在理解這一體系時,可能會對綠色發展概念存在一定的模糊認識,有必要做點概念解釋工作。我們在中央的文件或重大規劃中有時會看到綠色低碳循環三個發展一起提,比如本《意見》,但有時只單講綠色發展,比如新發展理念。那么,這兩種語境下的綠色發展概念是不是一回事呢?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分清綠色發展概念的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綠色發展是指以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主要是解決發展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問題。由于綠色發展具有很強的通俗性和形象性,后來逐漸形成了覆蓋循環、低碳發展的廣義綠色發展概念。我們可以這樣把握:當綠色低碳循環一起出現時綠色發展就是狹義的概念,單獨使用時更多地是涵蓋了狹義的綠色發展和循環、低碳發展三重含義的廣義綠色發展概念。廣義的綠色發展是指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能源低碳型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和模式。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其實質是現代化國家建設的路徑選擇問題。統籌協調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工業化大生產以來困擾人類發展的一個大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就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的發展過程。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后期開展的環境治理實踐證明,單純的末端治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生產和生活的源頭入手,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是國際社會在反思西方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后形成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氣候相協調的發展方式。雖然這些理念和模式最早誕生于西方國家的探索實踐中,但對制造業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際上是不完整不徹底的。我國在人均GDP剛剛跨入一萬美元門檻的時候就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強國的迫切需要,也體現了我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大國擔當的決心和魄力。
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從世界范圍看,我國是工業化后進國家,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兩三百年走過的工業化、城鎮化路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工廠”和國際制造業中心,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但我國許多產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載能高、消耗大、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產業占比較高,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特征,發展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以2019年為例,我國GDP總量只占世界的16%左右,但我國多種資源消耗高居世界首位,許多資源消耗甚至占全球一半左右,能源、鐵礦石、鋁土礦等消耗分別占全球49%、53%、56%。我國許多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超過50%,石油更是超過70%,資源戰略安全受到外部威脅。我國不僅成為全球第一資源能源消耗大國,也是二氧化硫、溫室氣體等第一排放大國。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呈現出壓縮性、復雜性、緊迫性的特點。發達國家在兩百多年時間里分階段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我國卻在一個階段集中顯現出來;發達國家花幾十年時間解決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在短時間內解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末端污染治理是不夠的,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意見》從生產、流通、消費、基礎設施幾個重點領域到工業、農業、服務業三大產業,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到企業、園區、供應鏈,從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到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對在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和安排,是從根本上系統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環境問題的路線圖。當前階段,我國已經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已經成為矛盾的重要方面,資源環境問題解決不了,高質量發展就難以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就失去了根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能夠使我國經濟在新的歷史時期解決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形成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氣候相協調的發展格局,有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順應國際綠色發展潮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最先完成工業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反思傳統工業化弊端、探索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模式過程中,先后形成了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新經濟發展模式,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在全球范圍內加快推進,綠色發展之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呈現出不同特點:發達國家借助全球化機遇把低附加值制造業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他們占據產業鏈的高端,本國產業結構實現輕型化,像美英法等國家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都在70%以上,環境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基本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脫鉤,即經濟不斷增長而資源能源消耗卻在下降。歐盟主要國家資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峰值的出現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是在2005年左右實現碳排放達峰。因此,對發達國家來說,他們更關注具有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問題,歐盟宣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美國的拜登政府也打算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要解決發展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也面臨與發達國家相同的全球性氣候變化問題。因此,發展中國家綠色發展的任務更重、壓力更大、困難更多。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秉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世界只有一個地球、整個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大力推動綠色發展,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推動《巴黎協定》的誕生,為全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的承諾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各個國家紛紛給予高度評價。我們從實現碳達峰(2030年前)到實現碳中和僅相隔30年(2060年前),而歐盟從實現碳達峰(1990年)到碳中和目標相距60年(2050年),美國相距也有45年,這顯然表現出了我們大國擔當的責任和決心,彰顯了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誠心。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中國對世界的承諾無疑將成為影響全局、影響未來的歷史性事件。
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實際上是對綠色轉型發展的剛性要求,必須按照承諾的時間要求進行倒計時,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把經濟發展方式轉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軌道上。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出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更加凸顯了《意見》的里程碑意義和歷史價值。《意見》要求發展建立在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對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實現碳排放降低的各領域、各環節、各層面進行了系統的部署,制定了配套政策體系,這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基礎保障。
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具備良好的基礎,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綠色新動能
西方發達國家是在完成工業化進程后開始推動綠色發展,而我國尚處于工業化的進程中就提出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有人懷疑是否會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否具備可行性。我們認為,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相反還會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綠色發展新動能,使經濟發展實現質量、效益、速度的統一。
首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從戰略、法規、政策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一直高度重視,從發展戰略和發展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綠色發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法規政策不斷推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態文明上升到執政理念的執政黨,我國是世界上唯一頒布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的國家,是第三個制定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國家,是第一個制定循環經濟國家專項規劃的國家。
其次,我國在綠色發展的各個方面開展了大規模多種形式的試點示范,取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從本世紀初開始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的重點行業和領域,以企業、園區、省市縣為載體開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城市、“兩型社會”、無廢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等各種不同內容的試點示范,形成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例如針對我國重化工業占比偏重的情況,我們在煤炭、電力、鋼鐵、石油石化、有色、化工、建材、紡織、造紙、食品等重點行業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基本形成了各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企業實現了節能降耗、提高資源產出率、廢物近零排放、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等經濟環境效益雙提升的目標。據專家測算,我國一個年產1000萬噸鋼的中型鋼鐵企業,如果把焦爐、高爐、轉爐產生的尾氣以及各環節余熱、余壓全部收集起來進行分布式發電,發電量相當于一個裝機100萬千瓦的機組所發電量,能滿足自身生產80%的需要。目前,我國許多鋼廠實際發電量能達到60萬千瓦機組的發電水平。再加上固廢、廢水的循環利用體系,根據調查,我國一個中型鋼鐵廠每年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可以為企業產生20億元左右經濟效益。如果在電力、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全面推廣綠色發展模式,我國總體能耗、物耗強度將會有較大的下降。
第三,綠色技術創新將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強大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中指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可再生能源發展、污染治理、生態建設修復等是人類未來經濟發展永恒的主題,需要有大量的綠色技術創新來支撐和實現。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將在各個行業、各個環節形成對綠色技術的創新需求,綠色技術創新反過來又會引領產業進一步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綠色動能;新經濟發展又會在新的層面產生新的綠色技術創新需求,如此循環遞進螺旋上升將形成綠色技術創新對整體經濟發展的正向循環激勵效應。每一項綠色技術的創新都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例如對工業“三廢”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的不斷突破,使我國工業“三廢”的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不僅減少了污染物排放,而且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環境效益突出。再比如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首先要解決低碳能源的問題,可再生能源占比至少要達到70%以上。我國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比約57%,能源結構必須發生革命性變化,隨著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儲能、高壓輸送、智能電網等技術的不斷突破,光電風電等新能源面臨很大的發展機遇。我國可再生能源投資已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約占全球的30%,增量部分占44%,成本大大降低,已經能和傳統電廠相媲美,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到世界的一半,綠色發展領域有望成為我國追趕和超越發達國家的新賽道,綠色技術創新將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新動能。(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