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亞馬遜對外宣布,承諾將采購 1.5 千兆瓦的清潔電力。這些電力來自全球 14 個清潔能源項目,包括太陽能、風能電廠。這還只是計劃的一部分。截至目前,亞馬遜已經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芬蘭,簽訂協議承諾購買 10 千兆瓦的清潔能源。這使亞馬遜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電力企業買方。
不僅亞馬遜,Google、Facebook 和微軟也都在大力投資、購買可再生能源。根據彭博社新能源研究部門的數據,四家巨頭累計公開購買的清潔電力總量已達到 25.7 千兆瓦,占全球企業采購總量的 30%。
為什么科技巨頭“不惜血本”的開始搶購清潔能源,這背后又有哪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
清潔能源“踩踏事件”
科技巨頭之所以大規模采購清潔電力,是因為它們有龐大的用電需求。過去 10 年,各種云計算數據中心,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耗電大戶,且這部分需求一直在飛速增長。根據《科學》雜志 2020 年刊載的一篇論文估算,目前數據中心所消耗的電力,已占全球總用電量的 1%。
一邊是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一邊是“節能減排”的環境責任。科技巨頭想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就必須采購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然而市面上的清潔能源只有那么多,大家都去買,遲早會供給不足。所以它們也開始規劃未來,投資建設更多清潔電廠,幫助擴大產能。
簡單來說就是,卷起來了。對此,Google能源事業負責人 Michael Terrell 表示,“清潔能源市場正在經歷一場『踩踏事件』。”
蘋果投資建設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廠|Apple
對市值動輒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來說,燒錢買電、投資建廠,都不算什么難題。更復雜的問題在于,買了清潔電力,投資了可再生電廠,就一定能 100% 地實現減排,“拯救地球”嗎?
“碳中和”的理論基礎,是通過投資清潔能源,抵消使用化石能源帶來的碳排放,一步步取代化石能源,實現減排。比如一座工廠,設在東部沿海,依靠火電運營。它可以在西南投資建設一座水電站,創造等量的清潔電力,就相當于“抵消”了自身使用火電的碳排放,實現了“碳中和”。
這件事聽起來就像是“借錢”和“還債”的過程,但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想要實現真正的“絕對減排”,須確保清潔能源真的取代了化石能源,實現了“物盡其用”,否則就會造成產能的堆積和浪費。而這件事,牽涉到電力和工業體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大工程。
這也是為什么科技巨頭紛紛選擇從數據中心入手,對自身進行“低碳改造”。數據中心的運營不需要任何“原料”,也不產出實體產品,在選址上相對自由,不需要考慮交通運輸等一系列復雜因素。可以直接修在清潔能源設施附近,“就地取電”。
然而,這只是“實現絕對減排”大目標的一個小方面。人類在減排的長期目標上,才剛剛跨出第一步。
清潔的悖論
202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裝機總量”增加了 45%,成為自 1999 年以來,上升最快的一年。
這一方面是大量資金灌溉進來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受益于技術的發展。包括太陽能光伏板在內,相關能源設施的制造、安裝、使用成本都在下降。用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理想,似乎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但與此同時,人類開采、使用化石能源的腳步卻并未停滯,甚至沒有放緩。石油、煤、天然氣的開采、使用量仍在加速增長。目前全球消耗的總能源中,清潔能源的占比仍然停留在 20% 左右,在過去幾年里,并沒有顯著增長。
想要用清潔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不只是要“發更多電”那么簡單。大部分清潔能源,包括風電、水電、太陽能,都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的問題,很難進行人為調節。這并不難理解,比如水電站就只能建在有高低落差的河流上,太陽能電廠必須有足夠的光照,且晚上無法輸出電能。
有電力行業人士向極客公園表示:想要普及清潔能源,最大的技術難題在于“儲能”。我們還無法實現電能大規模、經濟的儲存,能源系統仍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作為保障供需平衡的手段。這是電力系統無法脫碳的核心原因。
因為具有較大波動性,目前可再生能源仍沒有實現平價上網。想要實現可再生能源的上網,保證供需平衡,還要對整個電力系統進行改造、升級。
目前的電網,并不能承載大量類似風電、太陽能這種不斷波動的供電方式
這就是為什么國內在部分地區實施了“電力自主定價”的政策。很多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如云南、貴州,電能輸出之后既無法“就地消化”,也無法上網輸送到需要的地區,就容易出現浪費。通過自主定價,地方電網可以降低價格,鼓勵企業入駐當地。貴州也正在利用這一能源優勢,鼓勵云計算等信息行業的發展。
但事情永遠比我們想得還要更復雜。本月,國務院金融委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后,云南、青海、貴州等地區發改委,都開始對當地的比特幣挖礦項目進行打擊、清理。這些地區有大量比特幣礦場,此前一直在利用當地的電力價格優勢,進行挖礦。
而比特幣挖礦帶來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問題,正在變得日益嚴重,根據 digiconomist 的數據,如果將比特幣視為一個國家,它的年平均碳排放已經排在全球第 34 位。
我們很容易想象這樣一幅圖景,企業在東部使用火電進行生產,在西部投資水電,嘗試彌補自己造成的“碳排放”,實現“碳中和”。但這些水電最后卻被用來滋養了比特幣礦場,甚至進一步放大了碳排放問題。
近期,全國碳交易市場即將啟動,為社會低碳轉型提供市場化的基礎設施。企業必須通過投資清潔能源、植樹造林等方式,獲得碳排放指標。但在目前的模型下,大企業越是投資清潔能源,資本越是涌入,可能越是會加劇“供需不均衡”的問題,滋生更多類似比特幣礦場一樣,游離在灰色地帶的產業。
從這個角度,“如何用好清潔能源”,可能是比“投資發電”更關鍵的問題。
更深刻的改革
科技巨頭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它們一邊投資清潔能源,一邊也在對自身運營方式進行更深刻的改革,探索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它們招聘了電力行業的前從業人員組成團隊,用更細致的方式處理能源領域的投資。對清潔能源的大力開發的同時,也實現能源更高效的利用。
比如亞馬遜已經保證它投資的多家清潔電廠,發出的電將在未來 1-3 年供應亞馬遜自己的 AWS 數據中心。自己發電自己用,是實現“物盡其用”最直接的方式。但如果只停留在“自產自用”,就難以對上下游產業鏈帶來更深刻影響。
所以微軟已經開始正在分析電網上的數據,通過算法模型,確定在哪些時間、哪些地點,電網上有切實的用電需求缺口。如果清潔能源能填補這些用段需求,它就是真的在“有效取代”化石能源。微軟將以此作為依據,決定自己要在哪里投資清潔電廠。
Google在 2017 年就實現了紙面上的“碳中和”。但Google也在推動更深刻的改變,Google對旗下運營設施的用電情況,進行了精確到每小時的分析,找到用電的高峰低谷。在采購清潔能源時,盡可能做到與需求“精確匹配”。
這些看似是科技巨頭們“遠方”的布局,其實是在預示一個即將影響很多產業鏈條的新變化,將在未來幾年發生。清潔能源采購只是“開胃菜”,更重要的是實現自己整個供應鏈的碳中和,而蘋果已經走到了前列。
蘋果已經在全球運營領域實現了碳中和,今年 4 月,世界地球日上,蘋果又公布了自己在 2030 年實現所有蘋果產品“碳中和”的目標。
蘋果擁有 200 家核心供應商,覆蓋全球 800 多家工廠。蘋果正在推動整個供應鏈轉用 100% 清潔可再生來源電力。蘋果會對所有供應商進行能效審計,并對審計結果不理想的供應商提供能效改進技術支持。截至 2021 年 3 月,已有超過 110 家供應商承諾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制造 Apple 產品。
隨著技術發展,全面擁抱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已經變成一種可能。
去年蘋果在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包裝內已經不再隨附電源適配器,以減少對于地球資源的開采,減少對它們進行加工和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這其實透露出來一個可以預見的事實,在蘋果供應鏈“綠化”的趨勢下,很多供應商都可能因為碳中和以及環保不達標而被甩出供應鏈。
但“甩出”只是一個懲罰措施,蘋果更多選擇的是和供應商協同不斷改進工藝以實現碳中和。比如,包括 iPhone、Mac 電腦在內的許多蘋果產品都使用了鋁制外殼。2019 年,蘋果便已經在推動使用無碳鋁,只排放氧氣,從而消除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
蘋果和其他科技巨頭制造的“漣漪”,也在逐漸擴散開來。去年,我國正式宣布,將力爭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阿里、百度、騰訊等公司也都已經披露了自己的碳中和規劃。而歐洲的跨國企業巨頭們的碳中和熱情也已經被點燃。
一個更“綠色”的世界,正在徐徐展開。
但這背后的推動力并不是“陽春白雪式”的一腔熱血,而是在更加深刻洞察時代變化下的先知先覺。碳中和不僅僅是能源革命,更加是一場深遠的零碳新工業革命,而基于低碳的,全球新的經濟體系正在構建中。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全球的綠色通行證,甚至避免被碳壁壘卡脖子,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對于企業和乃至國家都至關重要。
說到底,在歷史的大變局下,成為新體系的建設人,而不是被束縛者,是能活下來、乃至活得更好的必要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