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背后,是吉林油田處處發生實實在在的新變化:體制機制活了,業務結構新了,管理邁向現代化了,員工創效意識普遍增強了……
扭虧脫困,勝利在望,青春再煥,這就是吉林油田的現狀。
一個有著60年發展歷史、多年虧損的老油田,何以破繭重生?
“改革是吉林油田實現扭虧脫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吉林油田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姜鵬飛如是說。
背水一戰:改革讓企業重獲生機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吉林油田自1961年建礦以來,每遇困境都靠改革創新加艱苦奮斗而絕處逢生。特別是跨入新世紀伊始,吉林油田油氣當量曾連續4年每年凈增50萬噸,一路攀升到750萬噸,成為當時我國東部陸上上產幅度最大的油田,利稅總額連續四年全省第一。
然而,2013年以來,國際油價暴跌并持續低位徘徊,吉林油田傳統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產量效益連年下滑,成為中國石油虧損額最大、困難程度最高的油氣田企業之一。
企業不消滅虧損,虧損終將消滅企業。面對生死存亡危機,吉林油田如何擺脫困境、再創新輝煌?
“除了改革,別無選擇。”這是吉林油田上下的一致共識。2014年以來,吉林油田牢牢抓住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試點東風,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大刀闊斧抓改革,生產經營形勢逐年好轉。
“但虧損的‘帽子’一天不摘下來,就一天連覺睡也不好。”吉林油田相關負責人表示,早日徹底扭虧脫困,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將改革進行到底。
2020年,吉林油田在兩輪擴權改革的基礎上,認真制定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6大方面22個重點領域80項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一場扭虧脫困決勝之戰全面打響。
開展一次解讀宣貫、落實“一張清單”、建立“一套機制”、做好“一個通報”,吉林油田通過“四個一”模式層層壓實責任,以按月“跑表計時”“月項清零”的勁頭,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向中國特色現代企業邁進,吉林油田不僅僅是改頭換面,更是脫胎換骨,處處迸發著高質量發展新氣象。
運行效率由低到高:治理效能大提速
體制機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命門”。吉林油田體制機制改革讓基層受益良多。
7月2日,正在優化側鉆方案的紅崗采油廠地質所產能組長張正華說,以前審批環節多、業務鏈條長、效率不高。拿環評為例,以前需要6個月以上,現在不到4個月,節省了很多寶貴時間。
改革從頂層設計抓起,打開體制機制枷鎖。吉林油田持續施展流程再造、體系融合和簡政放權“組合拳”,精簡優化流程332個,分級授權127項,取消審批環節56處,配套完善制度441項,簡化業務表單78張,產能項目運行效率總體提高了25%。
同時,吉林油田研發并推廣流程監督評價系統,自動檢視合同、招標、市場、物資等環節運行,各項業務規范化水平提升15%以上,新發案件標的額下降60%。
抓黨建從生產經營改革出發,抓生產經營改革從黨建入手。吉林油田把黨的領導全方位、全過程融入公司治理,形成了明責、履責、述責、考責、問責黨建責任體系。截至目前,通過全覆蓋巡察發現問題179個,已整改165個,整改完成率92%,問責21人。
今年5月份,吉林油田黨委班子成員對虧損企業實行包保。每名成員都深入到虧損企業交流調研、集體研討措施,打好方案提質、技術降本、管理增效“組合拳”,上半年公司整體收入同比增加13.1億元,實現提質增效2.6億元。
同時,吉林油田積極推動“三基本”建設與“三基”工作有機融合,組建95個黨員創新創效攻關隊,形成創新成果122項,創效2407余萬元。
組織機構由多到精:人工成本變財富
改革之前,吉林油田“大而全”“小而全”“企業辦社會”問題突出,員工總量大但創效能力差、單位多但業務結構不合理。沉重的包袱如何甩掉?
對此,吉林油田以“油公司”模式為目標,構建以油氣生產和新能源為核心的“4+9”業務新格局。“三供一業”等企業辦社會業務全部完成移交,退出12項后勤輔助業務,壓減二三級機構104個,核減編制7910個,顯現富余人員8872個。
企管法規處副總經濟師楊澤棟表示,吉林油田目前已建成達標新型油氣作業區4個。創新實施大工種大崗位、連班作業、承包經營等勞動組織形式改革,節約用工2240人,作業效率提高35%以上。
同時,吉林油田抓住三項制度改革牛鼻子,讓人力資源活起來。
干部能上能下。吉林油田推進中層領導人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全方位開展干部雙向多維度考核,組織排名末位談話21人,調整排名末位班子3個。實施雙序列改革,拓寬干部成長通道,“85后”后備干部占比1/4以上。
員工能進能出。吉林油田勞務外輸4400人,年創效能力3億元;配套制定差異化分配政策,倒逼二三線人員向創效崗位流動;鼓勵富余人員離崗創業,累計退養歇業等147人。
收入能增能減。吉林油田持續深化工編掛鉤、工效掛鉤,倒逼基層單位憑業績效益掙獎金,獎勵超額效益單位5340萬元,核減超編單位獎金2128萬元。不同單位收入差5萬元、同一單位差4萬元,不同工種差2倍,實現了企業增效、員工增收。
此外,吉林油田群眾創新活動蓬勃開展,新增外委轉自營項目37個、創效3800萬元,推廣群眾創新成果創效3150萬元。
經營能力由弱變強:全員圍著效益轉
以前,吉林石油人圍著產量轉、效益意識差。如今市場化讓吉林油田早已變了樣。
7月4日,新民采油廠推廣應用24臂測試業務。與以往不同的是,這項業務全由他們自己干。
該廠地質所員工王飛算了筆賬:以前每口井外委要2.4萬元,目前平均每年測100口井。3年可節約費用675萬元。
吉林油田通過建立內部市場化機制,去年以來累計有2.3億元工作量實現了外委轉自營。
“干什么都先算賬,能干的全都自己干。”成為吉林油田發展新常態。精打細算,事事見效益。
吉林油田推進工程技術服務市場化,招標引進鉆井、壓裂、修井等社會化隊伍,招標率由70%提至92%,投資大幅節約;搞活物資供應市場競爭,實施線上電子尋源競采、擴大代儲代銷等手段節約創效3000余萬元。
吉林油田對建產項目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按效益排隊、競爭上馬,在資源變差的情況下,百萬噸產能投資實現硬下降,實現新建產能收益率均在6%以上,新井單井日產均超設計10%以上。
在老油田穩產上,吉林油田采取效益倒算倒逼方式,深入推進“雙十”工程和“三提”工程,今年上半年運行成本同比再降8%,油氣自然遞減率分別下降到5.2%和10%,措施經濟有效率同比提高11.6個百分點。
同時,吉林油田開展重大科技創新專項13項,形成一批特色技術,實現投入產出比1:2。超前完成井間油氣生產物聯網系統建設,實現了增井不增人;通過應用生產大數據,油氣當量生產綜合能耗同比下降7.6%。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吉林油田改革棋至中盤,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如何啃下?
“路走對了,就不怕艱難。”吉林油田公司副總經理王伶威表示,他們將堅持目標不動搖,聚焦難點、掛圖作戰,全力加快扭虧脫困步伐、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