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出席會議并發表題為《碳中和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精彩主旨演講。他表示,截止到去年年底,全球已經有13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覆蓋了全球70%以上的GDP和二氧化碳排放。
他認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特別是碳中和面臨重大挑戰。就目前發展階段來看,大概面臨“三高一短”的挑戰。
以下為演講全文:
賀克斌: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來參加能源互聯網大會!我的報告題目是《碳中和與綠色高質量發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去年9月22號習主席的講話受到了國內外高度關注,應該說這是國際社會和我們國家未來發展一件重大事件。到去年年底為止,全球已經有13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覆蓋了全球70%以上的GDP和二氧化碳排放。
922講話以來,習主席在國內外場合已經有十多次的講話。包括昨天在昆明的生物多樣性講話。實際上對于中國來講,要實現達峰特別是中和是面臨重大挑戰的,目前發展階段大概面臨“三高一短”的挑戰:
第一,現階段還處在全球范圍內高碳的能源結構,無論是化石能源在總能源的比例,還是煤炭在化石能源比例,在主要的世界用能大國里,中國是最高的。
第二,在世界的產業鏈分工里,全世界公認的比如煤炭、鋼鐵、石化、水泥等難減碳的行業,我國在全球占有高比例的產業鏈分工。
第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然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高速進程當中,很多地區還要有增量。
第四,達峰到中和只有30年,跟歐美比是最短的,歐洲大概有六七十年,美國有四五十年。
為什么說這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因為這對未來有系統性的、深刻的影響。習主席在幾次講話里講到,特別是今年3月15號第九次財經領導小組會議,要把“雙碳”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第二是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階段。
“雙碳”的事情切入點是氣候履約,大家知道都知道氣候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等,但是核心應該是新一輪產業競爭。但對中國特別是一批發展中國家來講,包括一部分發達國家,“雙碳”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對中國來講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帶有根本性的推動和拉動作用。
怎么理解氣候履約切入,但是最核心的是產業競爭?這是國際能源署做出的分析。全球要實現碳中和,未來可以提供的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或者說以風光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全球的量是具備的??衫昧堪扬L速低、輻射強度低的,包括土地利用不合適的都做了剔除之后,分析的量是夠的。
第二是從全球的風光資源的分布來看,有觀點認為,世界經濟正在從原來的資源依賴型走向技術依賴型。核心是什么?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排前五位的國家,基本上占據了全球的2/3以上的儲量,也就是地域分布非常不均勻,形成了很多地緣政治的資源上的沖突。但是未來逐漸發展到風光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由于是可再生的,所以量足以支撐到全球碳中和,基本解除了資源上限的概念。資源足夠了,誰有更好的技術盡快經濟、有效利用起來?從這一角度,世界經濟正在從資源依賴型走向技術依賴型,這一觀點我非常贊同。
全球在爭奪新一輪技術高地的時候,布局以“雙碳”為切入點的比如歐盟的綠色新政,從“工交能建”四大領域,以及農業、生態環境跟碳匯相關的方面,形成了一套深度轉型的政策。包括美國提出了“五個零”的目標,列出了儲能、可再生能源、零碳建筑、碳捕集和電動車、下一代核能等等。
產業競爭信號非常明顯,并且當年基辛格講到誰控制石油就是誰控制世界經濟,將來可能是誰掌握了能夠高效、穩定、充分利用非化石能源的技術,誰就是在世界經濟里占主動,這個態勢非常明顯!
第二個要講的是,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生態環境質量在改善。但是生態環境質量要得到根本性穩定的改善,一定是跟能源、非化石占主導這條路徑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跟我們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息息相關。
我們經常講碳排放是同根同源同國家。從能源上能夠得到大幅度解決的話,將來就是一個根本性的路徑。國際上無論是現在關心的2.5、臭氧也好,右下角是中國工程院對過去八年兩次大氣污染治理的行動計劃所做出的分析,就是藍天推動低碳、低碳推動藍天,這兩個路徑是非常清晰的。
全國現在337個城市,包括淄博在內,我們做了一輪分析。已經有98個城市在2015年到2019年期間實現了2.5下降,碳也下降。剩下的一部分城市,就是在2.5下降,碳上升。少量的城市是2.5上升,碳也在上升。這就是未來減染降碳協同里面非常重要的新任務。
同時可以看到,中國PM2.5包括現在大家來到淄博,跟五年前相比都感覺到了藍天的增多,這跟全國的城市是一致的。但是PM2.5濃度的絕對量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原因是:第一,現在實施的世衛組織最低一檔的35的標準,還在繼續努力爭取要達到。在今年9月底,世衛組織又公布了一個新的空氣質量標準,把標準從最低是10已經推到5,也就是又積累了十幾年健康影響的證據。這個目標從保護人類的健康角度講,肯定按照中國國情逐步往這個方向去推進。
實現“雙碳”目標跟美麗中國目標也有非常強的同根同源同國家的一致性。習主席在今年4月30號的講話里,我們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以降碳為主要重點,減染降碳協同增效的新階段,促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這是清華大學做的分析。未來按照“3060”目標去推進的話,中國的PM2.5濃度在2030年之后,如果沒有“雙碳”的路徑去推進,現在的措施到2030年以后潛力基本耗盡,要從結構上拿減排量。如果按照2060碳中和的情景,我國大部分城市可以PM2.5不僅是低于35,可以低于10左右,這是非常值得去追求的。通過雙碳、藍天和低碳之間的互動,去追求達峰達標包括達到中和的目標。
根據清華大學做的路徑推演,按照現有的337個城市,去年已經達到了PM2.5平均濃度33。如果按照老的路徑走,到2060年最多降到25,就是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的濃度。如果2030年實現達峰,到2060年的路徑使PM2.5降到60,平均300多個城市降到60。
通過“雙碳”和清潔空氣的協同推進,使我們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去追求的路徑。但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干成的。靠什么能夠把碳減下來?到2060年中國大概有100億噸左右的碳要減下來。
我們也做了一個簡單推演,按照達到同樣的經濟發展目標,有“雙碳”特別是碳中和目標約束的時候,節能增效的政策反饋力度會增加。這種情況下,節能增效會有一個能源使用的減少,這本身就是減碳最重要的第一步,我把它叫做資源增效減碳。第二步是能源結構降碳,也就是黃色部分非化石能源比例通過幾十年下來以后逐漸達到大的比例。第三步是到2060年,所有的預測分析都很清楚,有很高度共識,就是不可能化石能源沒有了,在電網和能源的穩定性各種考慮的基礎上,會有一個不是很高的比例。第四步是生態系統,就是碳中和概念,留下一部分碳跟碳匯能力基本相當,就實現了中和,所以叫生態系統固碳。
前面四態都是四類技術,這些技術如何在不同的時短和空間范圍之內有序利用?我們會有國家政策調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市場杠桿的調節,所以叫做市場機制融碳。中國在今年7月16號已經在上海開始啟動,第一步走的就是電力工業,以后逐漸會擴大到八大行業,這就是碳市場。
五碳并舉來實現最終110億噸左右的減碳目標。我簡單講一下,資源增效減碳在近期是共識度最高,比如節能跟自己比已經有長足進步,但是還有空間!以當前的能耗水平,能耗降低1%就意味著1億噸二氧化碳,這是資源增效減碳里面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無廢城市。剛才淄博發布的“十大行動”里也有這個內容。無廢城市講的是固廢,廢意味著能源,資源利用化意味著能源的節約?,F在講的是固廢,實際上在講廢水、廢棄、廢熱,這四廢將來在“雙碳”目標下要打通考慮,廢和碳要打通考慮,這里面就有技術的考慮和相關政策的打通,最終從無廢城市走向資源循環利用的無廢社會,這是碳中和里面的資源增效減碳的第二。
第三是現在共認的,像鋼鐵、水泥、塑料、鋁,以及食物里面的行業是非常難減碳的。將來從工業流程再造等等。在全球分析來講,如果用足了現在的循環經濟所謂的手段,在鋼鐵、水泥、塑料、鋁的生產過程中,可以減掉排放二氧化碳的40%。
最后的指望是走到像以風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這是我們國家氣候中心做的詳細分析,到2050年,中國的風太陽能裝機容量會到60億千瓦,是2020年累計裝機容量的11倍。在上次“美麗中國”論壇里,國家氣候中心現任主任做過詳細報告,60億千瓦左右的量是做了詳細的可行性分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論量,就是可利用、可經濟利用的范圍里面積累下來的量。
我國的能源特征有六個字是富煤、缺油、少氣,這是默認高比例的化石能源占主導的,確實在很長時間內是我們的國情。但是現在這么講不能準確描述我國資源稟賦,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風、光發電的潛力巨大。
傳統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供需之間是典型的以需定供,需要電量大就多調煤加大負荷來供。將來風、光、水、核,特別是風光為主占主體的時候,會變成以供調需,里面就有用能端里面的交通、建筑和工業,那些環節的彈性柔性利用形成像虛擬電場的概念,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
這是國際能源署給出的分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對系統穩定性的要求,技術上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像第一檔,大概在10%以下,基本上電網就能消納、調節。但在中國現在大概在5%-10%范圍的時候,就會用火電、抽蓄來做調節。中國現在可能會高于50%,對于更先進的靈活性調節技術像電子元器件和信息互聯網,就是信息專業的介入,使整個系統的升級就有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在未來人工智能、互聯網、通信技術整形成的整體和系統角度實現的供能的保供和節能減排系統,很多技術都是需要去提升,同時又要跟信息專業緊密結合來解決最終的問題。
剛才講到了資源增效減碳、能源結構降碳,第三個是資源空間存碳,中國產業鏈分布是比較全的,最早國際上老講CCS,后來講CCUS,U是中國科技專家加上去。最初提出來就是因為我們產業鏈比較全,在產生二氧化碳當成排放物和把二氧化碳當成資源原料之間,在一些地域上有互補,那要怎么利用?最終是有CCUS,S是儲存,跟各個地方像各個盆地地質空間可能的潛力要做詳細分析,又跟我們地方的產業鏈做分析。在CCUS技術上面,不但是CC怎么降成本的問題,還有系統怎么樣匹配的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還是有非常好的系統分析和協調的機制。
第四個是生態系統固碳,基本上跟我們主要的途徑減碳,跟我們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文明建設是密切關聯的,包括森林、農業、林業等等都是關聯非常強的。
剛才講到要實現五碳并舉的目標,現在科技的缺口還是比較大的,這是從國際上來講,國際能源署給出的實現“雙碳”特別是碳中和目標,六大領域的技術藍色的是基本商業化,黃色是還有相當距離的。他給出的概念,基本是50%的技術還不夠成熟,需要科技創新去彌補。
第二是現在會形成東西部互補的格局,按照目前的規模,西部省份可再生能源發電收益相當于西部省份GDP的9%,按照現在50塊錢一噸的碳價,還有750億的避免排放量。到2030年光風裝機投資還會增加一倍左右,應該說在東西部上有非常重要的(機會)。
最近的綠色刺激措施和“十四五”規劃重點,累計有45萬億投資,這里有大量的包括能源互聯網的投資,在技術上已經做到。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力系統里是4.5億,當然還有相關的產業。應該說在未來的綠色高質量發展、“雙碳”引領下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但是最終科技創新和拉動企業上臺階是最后解決的重中之重,這是我個人的觀點,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會議現場發言嘉賓的速記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