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陸續召開的各地兩會上,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是備受關注的焦點。代表、委員們就治霾、治水、垃圾分類、國土綠化等問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各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均以較大篇幅,對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全面部署。
治霾打出組合拳
“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但大氣污染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如何進一步防治大氣污染、消解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成為地方兩會的重要議題。
“把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這是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的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京60”目標,也是國務院2013年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給北京市確定的硬指標。為此,北京市將加大力度治理大氣污染,采取全年壓減燃煤30%、總量降至700萬噸以內,淘汰老舊機動車30萬輛,新建3000個新能源汽車公用充電樁等多項措施。今年北京市將安排182.2億元資金治理大氣污染。
露天焚燒秸稈是影響大氣環境的重要因素。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關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禁燒的決定,規定從今年3月1日起,全面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違者最高可罰款2000元。
河北將深入開展“藍天行動”,全年削減煤炭消費600萬噸以上,壓減焦炭產能720萬噸。各地特別是污染嚴重的市縣,都要制定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城區工業企業調整退出、工業園區調整、散煤治理等規劃,明確年度目標,定期公開結果,嚴格考核獎懲。河北省的目標是今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6%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左右。
今年是“大氣十條”的考核年。“大氣十條”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要比2012年分別下降25%、20%、15%左右。為了實現治理目標、迎來更多藍天,各地紛紛打出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能源結構、重拳打擊污染等有力的組合拳。
治水力推河長制
去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
新疆今年將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啟動河長制工作,依法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強化重大規劃、項目水資源開發和保護論證制度。
寧夏積極推行河長制,加強黃河支流、入黃排水溝治理,全面取締企業直排口,嚴厲打擊污染黃河行為,堅決保護好“母親河”。
河長制先行一步的江蘇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資源總量、強度“雙控”行動,加強長江、淮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新時期太湖治理,抓緊實施重點斷面水質和水功能區達標整治。
云南提出,進一步加強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長江、珠江等六大水系保護治理。實現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優良率不低于80%,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全面小康補短板
除了“治氣”和“治水”,各地兩會對垃圾分類、國土增綠、農村環保等,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措施。
浙江正在研究制定推進垃圾分類的具體辦法,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垃圾填埋場生態化改造,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廣東提出加快推進新一輪綠化大行動,新增造林2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9.08%,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
湖南省把“環境治理戰役”作為今年要重點打好的三大攻堅戰役之一,提出以農村房屋改造和人居環境改善4年行動計劃為抓手,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80%的鄉鎮建成生活垃圾收轉運設施,建設更多的美麗鄉村。
內蒙古將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聯動機制,加快排污權交易市場化改革。發揮環保基金引導作用,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生態環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