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浙江省海鹽縣印發《海鹽縣整縣光伏開發試點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擬在2022年內新增光伏并網量4萬千瓦。《征求意見稿》同時提出,針對2022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建成并網發電的居民屋頂光伏項目,對屋頂所有方給予0.2元/瓦的一次性投資補助,單戶最高不超過2000元。
截至3月底,今年內,已有安徽蕪湖、陜西西安、浙江金華等多地陸續推出針對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地方補貼政策,補貼年限從2年到5年不等。在地方補貼政策的支持之下,分布式光伏發展持續加速。然而,在可再生能源紛紛實現平價上網的過程中,分布式光伏應該如何迎接“后補貼”時代?又該怎樣通過市場化手段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呢?
去年4月,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能源數據中心啟動分布式光伏碳資產聚合試點,溫州市正式開啟分布式光伏碳資產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工作。
記者日前從國網樂清市供電公司了解到,在試點過程中,公司已聚合12家用戶的碳減排量資源在國家自愿減排交易登記簿進行登記備案,經過相應“綠色認證”后,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
選擇溫州作為試點,與當地分布式光伏市場的活躍發展密不可分。溫州市能源數據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試點啟動時,溫州市域范圍內分布式光伏并網項目超1.7萬個,合計裝機容量約68.56萬千瓦,主要分布在樂清、永嘉、瑞安等地。國網溫州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試點工作,可以解決分布式光伏項目單獨開展CCER核證成本高、難度大的問題,能夠有效匯集零散的CCER資產。據悉,在首批簽約的3家用戶中,還包含一家居民用戶。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認為,試點有助于盤活廣大零散戶用光伏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催生碳排放交易新業態。
成本高企,難以推廣應用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案例并不多見。為何這種有助于盤活市場、促進產業發展的方式未能實現更大范圍的推廣應用呢?
“國內碳交易市場啟動的時間本來就不長,不要說是分布式光伏,就是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大型風電場,現階段參與交易的項目也是有限的。”河北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服務總監崔勝波表示,雖然市面上有不少相應的認證機構,但對于電站發電量、可交易電量等數據的認證門檻“可以說是高不可攀”。“不僅手續復雜,而且還需要繳納各種費用。大項目參與起來都有一定的成本,更不要說這一個個戶用光伏小項目了。”
碳排放權交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專家黃錦鵬指出,CCER的開發交易從項目備案到核證機構的核證再到最終進入市場,要經過多個環節,即便在無需排隊的情況下,也要6到8個月才能完成,實際上大多要耗費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其中收費的環節也很多。要給第三方咨詢機構支付相應的咨詢費,一個項目一般都在10萬元左右,核證機構在項目審核和減排量核證兩個關鍵環節也要收取相應的服務費。”
“集合打包”,推動分布式光伏綠色交易
黃錦鵬指出,CCER開發的成本相對固定,分布式光伏項目要參與CCER交易,必須要形成規模,“集合打包”才能有所收益。不僅僅是CCER,在綠電和綠證交易領域,戶用光伏也面臨類似的情況。
崔勝波建議,日常電費結算等環節都以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為準,在分布式電站發電量的認證方面,如果可以由電網公司牽頭,將電網側的相應數據作為核證的重要標準,將會大大簡化流程。同時,可以參考當前屋頂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的模式,在分布式光伏的綠證、綠電和CCER等相關交易中,引入合適的市場主體作為中介,將縣域甚至市域范圍內的項目整體打包,進行統一開發和交易。
國家能源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并網容量5488萬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2560.07萬千瓦、分布式光伏2927.9萬千瓦,年度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首超集中式項目。南存輝表示,戶用光伏已經成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南存輝就此提交《關于推進戶用光伏電力納入綠電、綠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提案》,建議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建立并完善戶用光伏參與交易的長效管理機制。“借鑒試點經驗,由電網公司組織整合分散的戶用光伏電站,形成規模效應,加快推進戶用光伏納入綠電、綠證、碳排放權交易三類市場,從而提高農戶收益,推進分布式戶用光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