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一步,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的《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為如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指明了具體方向。各地資源稟賦不同、電力需求也有差異,新型電力系統如何因地制宜,務實推進?
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安陽市,火電裝機少,用電負荷大,是比較典型的受端電網。截至2021年底,國網安陽供電公司轄區內風光等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409.68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56.74%。2021年,安陽電網先后5次出現綠色供電時段(即風光新能源出力超過當時全區總用電負荷的時段)。針對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早在新能源項目規劃設計、項目選址階段便充分考慮當地電力的供需平衡態勢,最大程度做到就地消納。
遼寧省大連市核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是典型的送端電網。截至2021年底,當地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60%。在國網遼寧省電力公司支持下,國網大連供電公司加大輸電線路建設力度,并將全釩液流儲能調峰電站接入大連市區電網,提升電網調峰能力,確保清潔能源“輸得出”“能消納”。
國網成都供電公司以推動能源供給低碳化、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為導向,以新型電力系統市級綜合示范區建設為統領,源網荷儲協同發力,服務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在電源側,加快推動大邑抽水蓄能、華能彭州燃機、金堂整縣光伏等電源開發建設,增加清潔電源裝機超過300萬千瓦,提升城市清潔低碳安全保供能力;在電網側,依托1000千伏特高壓及500千伏“立體雙環”網架,啟動“蓉耀工程”攻堅110項重點項目建設,提升清潔能源承載消納能力;在負荷側,加快推進交通、工業、建筑領域電能替代水平,2021年清潔電力替代電量超過35億千瓦時;在儲能側,政企協同推進新型儲能可開放容量需求規劃與典型場景建設,有序引導儲能試點示范應用,及時響應用戶需求,提升用戶側保供薄弱環節。
隨著分布式電源快速發展、電動汽車等新興負荷持續增長,配電網有源化是大勢所趨,需要進一步提高智慧化水平。
國網濟源供電公司綜合考慮當地源荷儲等發展現狀,在配電臺區安裝智能融合終端設備,并通過籌建“配電網駕駛艙”和“配電網呼叫中心”等措施,實現對配電網各環節的可視可控和預警。
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的六安沙埂110千伏變電站近日順利實現送電投運。該站作為安徽首座110千伏遠程巡檢全艙式變電站,搭建“物聯邊緣管理平臺”,將打破現有業務系統信息孤島的局面,實現全站可視化管控和運檢業務智慧應用,推動運檢方式從“現場人工運檢經驗型”向“后臺智慧判斷專家型”轉變。
為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多地還將進一步推動源網荷儲協調發展,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國網開封供電公司加快新能源配套電網投資,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運行,滿足當地風電、光伏發電的并網和消納需求。
“十四五”期間,大連市政府將與國網遼寧省電力公司共同升級建設高暢通、高可靠、高自愈的新型電力系統。
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將錨定成都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50%以上的發展目標,源網荷儲多向發力,規劃、建設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增強清潔能源接入和消納能力。與此同時,兼顧實用性、經濟性和適應性,政企協同推進新型儲能規模化試點應用,實現局部核心電網應急保障能力和能源配置效率效益“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