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0740元,將貧困遠遠拋在了身后。2021年,全國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2550元,比上年增長16.9%。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任務更為重大艱巨,目標更為恢宏長遠。
產業興,鄉村旺。清潔綠色的新能源產業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新動力,被各方高度關注。
產業興鄉村興
鄉村要振興,產業很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中國的廣大鄉村跨越脫貧步入振興階段后,能源作為基礎平臺產業,再次成為鄉村致富路上的重要動力。
2021年年底,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關于《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支持縣域清潔能源規模化開發,在具備資源條件的中西部脫貧地區,特別是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優先規劃建設集中式風電、光伏基地,為脫貧縣打造支柱產業。同時要培育壯大農村綠色能源產業,并在積極培育新能源+產業、推動農村生物質資源利用、鼓勵發展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和大力發展鄉村能源站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3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陳新華注意到,此前專家們對農村能源的建議——“讓農村不再是能源供應的末端,而是新能源的生產基地,讓農民在農業收入的基礎上增加新能源收入”,被納入《規劃》的專門章節。
2020年,該俱樂部與亞洲開發銀行、北大能源研究院聯合舉辦了15場建言“十四五”能源發展系列研討會,農村能源是重要議題之一,專家們建議在“十四五”能源規劃中設立專門章節談農村能源發展。《規劃》提出積極推動鄉村能源變革,要通過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積極推動屋頂光伏、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風電建設,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地熱能,推動形成新能源富民產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認為,兼具公益和商業的新邏輯,將是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新動力、新方向——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優勢參與鄉村振興,或發揮各自專長,或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共建、共治、共享,一起把鄉村振興事業做好;以市場導向探索更多創新項目,引導農民從“被動扶”向“主動興”轉變,應該是鄉村振興致富路上的關鍵一招。
從歷史傳承來說,農民是天生的商人、建筑師和環保主義者。這一點,可以從傳統農業的自產自銷模式,以及農村建筑廣泛應用的磚木結構、土坯材料得到驗證。目前能源助力鄉村振興缺乏的是實效性強、可復制推廣的優秀項目。
新能源新動力
可喜的是,新能源助力鄉村振興、農民致富已有先行者探索。
3月2日,央視以《村里流行“種太陽”》為題,報道了浙江省仙居縣振興村引入“造血式”光伏富民模式。
如今,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從分布式光伏到分散式風電,從新型農業到風光儲一體,新能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項目、新模式不斷涌現。在浙江,龍游縣移民新村芝溪家園 800 多戶居民的屋頂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所發的電能每年能給當地百姓帶來 50 多萬元的收益。在甘肅,通渭縣孟河村的分布式光伏整村建設試點項目年發電223萬千瓦時,未來25年可為村里增收400萬元。
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介紹,該公司正在探索的光伏富民模式,目前每年可為50萬戶農村家庭戶均增收1000~3000元。
據了解,正泰電器控股子公司正泰安能目前就推進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與多地相關政府部門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涉及簽約裝機容量合計約1623兆瓦。通過與農戶合作開發,正泰安能還創造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4萬余個,打造了一支新時代新型農民運維技工服務隊伍,持續探索鄉村振興的“綠色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明陽集團董事長張傳衛認為,鄉村振興必將加速農業農村的電氣化、信息化和工業化步伐,帶來農村能源的爆發式增長,為此需要構建與鄉村振興相適應的農村新能源供應體系。
新能源開發的核心價值是讓優勢資源發揮產業帶動能力。數據顯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可開發潛力分別超過15億千瓦和1億千瓦。張傳衛認為,通過風光儲一體化的開發建設與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協同融合規劃,清潔能源將成為“三農”經濟新的動能和新的增長點。他建議,把新能源建設作為振興鄉村的新動力,以風電開發為例,若一個村集體安裝2臺5兆瓦風電機組,每年將有25萬~33萬元固定收入。通過開發“工業項目和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的示范項目,可以實現“清潔能源工業+農業生產+休閑農業”三產融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打造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模式創新方面,新能源開發建設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創新的經濟收益模式。一方面它可以帶來持續的收益和農村就業,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農村原本長期閑置甚至廢棄的土地、房屋、荒地資源,整合起來進行開發轉換。據了解,明陽集團已在內蒙古通遼開工建設全球首個現代能源“風光儲制研”一體化項目,并計劃在“一核一帶一區”復制推廣。
尚需直面難題
各地對開發分布式新能源熱情高漲。2021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公布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共計676個縣(市、區)進入試點名單。當下,鄉村新能源開發還面臨一些“短板”問題,需要從技術、政策等方面入手解決。
首先,要解決我國分布式能源發展的科學技術難題。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配電技術中心主任盛萬興對此深有感觸。他帶領團隊解決了首個國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縣——安徽省金寨縣分布式光伏并網的技術難題,他牽頭完成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下簡稱“國重項目”)——“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集群并網消納關鍵技術及示范應用”,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在國際上通常是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國內則不同,以光伏扶貧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是全額上網,這種大規模分布式發電并網帶來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亟待解決。”盛萬興說,“這個國重項目,通過集群并網的技術路線,解決了分布式發電有序接入、靈活并網、優化調度等三大科學技術難題,實現了示范工程中分布式光伏上網‘發得出、并得上、用得掉’的目標,其最大的意義就是奠定了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技術基礎。”由工信部組織的項目績效評價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對規模化分布式發電靈活高效并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與寶貴的實踐經驗,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應用模式,為今后廣泛推廣應用項目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礎。
需求倒逼科技創新,應用驅動生產方式變革。實際上,在《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推動千村萬戶電力自發自用的目標。盛萬興表示,用科技創新來助力精準脫貧、支撐鄉村振興,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光榮。近年來,他先后兩次擔任國重項目負責人,如果說之前的首批國重項目主要是解決以能量流為主線的清潔能源的生產、配送、消納問題,下一步的國重項目將要解決以信息流為主線的開放電力系統的信息安全防護問題。
其次,要探索構建鄉村新能源開發建設的政策體系。
在張傳衛看來,農村人口分散化特征較為明顯,集中的農村能源市場難以形成,造成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成本較高。僅以電力數據為例,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總電力裝機容量約為8000萬千瓦,占比不足全國總電力裝機容量的4%,平均每戶的供電容量僅為城鎮的1/10。為構建鄉村現代化能源體系,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需建立鄉村新能源開發建設的政策體系。
一是通過國家立法、出臺政策支持鄉村新能源建設。新能源建設用地不作為工業用地,允許將農業用地轉換成經濟資源,或是以租賃或作價的方式入股,共享收益。
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也對此提出建議:為保障農業產出與光伏電力產出并重,應建設一套光伏復合項目的土地可持續管理體系,并制定獎勵和懲罰機制。
二是通過政策支持創新開發模式。應允許農民自建自用、剩余上網受益,在自發不足時允許外購;對農民通過出售新能源獲得的上網收入要減免稅收。同時,要鼓勵企業和農民從生產、生活方式上改變能源消費習慣,積極嘗試和使用新能源。比如,農民購買新能源產品可以得到國家政策補貼,鄉村企業使用新能源可以減免一定稅收,鼓勵農民養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鼓勵企業、社會機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參與投資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張傳衛介紹,據初步測算,全國農村地區扣除不可建設區域,還有約100萬平方千米的建設潛力空間。目前全國有約69萬個行政村,若其中有10萬個行政村,可以在村前屋后、鄉間道路等零散土地上找出200平方米用于安裝2臺5兆瓦風電機組,全國就可實現10億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將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鄉村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