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碳排放權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碳排放權流向利用效率最高的領域,能夠在氣候變化約束下釋放出碳排放權的最大價值。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去除內部阻礙碳排放權流動的約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我國平衡好碳減排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從而以最小的社會代價實現雙碳目標。
碳市場的經濟效率取決于流動性碳排放權交易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基于市場的激勵型政策工具。監管部門根據國家氣候戰略目標設定排放總量,然后以一定的規則將碳排放權分配給企業。由于企業的邊際減排成本存在差異,高成本企業可以向低成本企業購買排放配額,從而降低總體減排成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的碳價,能夠激勵企業將碳排放的外部性內化到自身的投資與經營決策中,從而實現氣候容量資源的有效配置。
碳市場的環境效率取決于配額總量,其經濟效率則是通過市場交易來實現的。雖然行政命令也可以通過限定排放總量實現同樣的環境目標,但是企業只能剛性地執行既定的減排任務,無法通過市場化手段來降低其合規成本,因此成本有效性較差。為了使碳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必須要讓碳排放權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自由流動起來。任何阻礙排放權流動的約束,都會降低碳市場這一靈活機制的經濟有效性。
區域分割的碳市場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我國氣候政策的支柱。從2013年開始,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七個省市率先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經過近十年的運行,區域碳市場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通過定量評估發現,碳市場不僅促進了節能降碳,而且激勵了低碳創新,在實現減排目標的同時并未減弱企業的競爭力。
區域碳市場的最大問題是碳泄漏。一些企業為了避免被納入碳排放監管體系,可能將生產經營活動從試點區域轉移到非試點區域,躲避碳排放規制對企業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試點區域的碳排放下降了,但是碳泄漏造成了其他區域碳排放的上升,從而部分抵消了碳市場的減排效果。
標準不統一造成了試點區域之間的“競次”問題。在區域碳市場中,地方擁有設定碳排放交易規則的自由裁量權。由于擔心強管制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一些地方設置了較為松弛的排放總量標準,從而成為所謂的污染避難所。這種競相降低管制強度的競次現象,本質上是行政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不是通過產業升級來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是通過犧牲環境來保護地方的高耗能高排放企業。
全國碳市場仍然面臨挑戰全國碳市場旨在解決區域分割問題。2021年啟動的全國碳市場,覆蓋了2162家重點火電企業共約45億噸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全國碳市場在第一個履約期內總體運行平穩,但是離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市場分割導致碳市場無法充分發揮潛力。目前全國碳市場與區域碳市場并行,后者的過渡路徑不明晰,給參與區域碳市場的企業帶來了政策風險。抵消機制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它允許控排企業通過購買項目級的減排信用來抵消其碳排放,然而目前的自愿減排碳市場機制設計仍未完善,無法與全國碳市場進行充分耦合。碳排放權在不同的市場間無法充分流動,影響了企業參與碳市場的積極性,阻礙了碳排放權的有效配置。
行業分割導致碳市場流動性不足。碳市場的經濟效率取決于交易的充分程度:參與企業越多,類型差異越大,碳市場就越能發揮出成本節約的效益。目前全國碳市場僅覆蓋了火力發電部門,行業單一造成了控排企業的同質化。此外,按照機組類別設置基準線的規則,進一步減小了企業之間的差異。納管行業單一、基準線劃分過細,控排企業之間的邊際減排成本差異變小,這些導致了碳排放權交易缺乏活躍度。
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碳市場信心受損。盡管全國碳市場制定了統一的規則和標準,但是在碳排放的計量與核查過程中缺乏嚴格的數據質量控制體系,導致燃料消耗量、熱值、碳含量等關鍵參數的準確性與可靠性難以保障。個別企業和機構甚至弄虛作假篡改碳排放數據,破壞了市場信用與公平,嚴重危害了全國碳市場的健康發展。
統一大市場是為了更好發揮市場的作用統一大市場不是要政府來集中配置碳排放權,而是要通過法治化形成全國統一的標準規范與交易監管機制,促進碳排放權在區域與行業間的充分流動,利用價格信號將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內化到產品與服務價格中,充分發揮價格機制配置要素和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先要去除市場分割,盡快制定區域碳市場向全國碳市場過渡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盡快出臺自愿市場與強制市場的聯結方案。其次要去除行業分割,逐步將建材、鋼鐵、有色、石化、化工、造紙、民航等行業納入到碳市場,通過市場的擴容升級來激活碳市場的活躍度。最后,夯實碳市場的數據質量基礎,實現碳排放數據報告標準、質量以及透明度的統一,增強市場信心。
(圖片來源:veer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