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于2020年提出后,已經歷了第一個整年。這一年里,社會各方面的討論非常熱烈,觀點多種多樣。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大家應該形成兩點明確共識,一是‘雙碳’目標是國家戰略,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要堅決保持戰略定力;二是在戰術上要積極而穩妥,既要避免運動式減碳,也要避免運動式增碳,總結好‘雙碳’工作第一年的經驗教訓。”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就“雙碳”目標和“十四五”能源規劃等話題接受記者專訪。
杜祥琬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首在節能提效,要深入調整產業結構,以科學供給滿足能源合理需求,要統籌好能源當前安全和長遠安全。
保持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定力
“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初,有人質疑這是否是西方國家給中國設置的陷阱,社會上曾存在一些搖擺的聲音。”杜祥琬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他指出,在戰略方面,第一,從國內來看,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這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根據走向現代化的發展規律,我國一定要實現碳達峰;根據全人類的發展需要,我們一定要走向碳中和。第二,從全球來看,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和共同事業,中國應與各國一道作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雙碳”目標就是在《巴黎協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國家自主貢獻承諾。
在戰術方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政策性很強,要保持積極而穩妥的態度,防止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簡單化,一刀切;第二種傾向是轉型不力,走老路導致發展落后。
“需要注意的是,‘雙碳’目標提出后的第一個整年,雖然個別地區出現了運動式減碳的現象,但全國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4億噸,這是近年來沒有過的高排放增量。”杜祥琬強調,如今進入“雙碳”目標提出后的第二個整年,碳達峰進入了窗口期,要總結好第一年的經驗教訓,堅持穩中求進,在避免運動式減碳、避免一刀切的同時,也應注意避免運動式增碳,避免沖高峰、攀高峰。
節能提效的關鍵在于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工程院日前發布的《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提出,通過積極主動作為,全社會共同努力,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有望于2027年前后實現達峰,峰值控制在122億噸左右。在此基礎上推動發展模式實現根本轉變,可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杜祥琬表示,積極主動作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前提至關重要,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2027年碳達峰和122億噸的峰值才成為可能。工程院的咨詢研究還給出了另一種排放情景,即2029年碳達峰,峰值則是127億噸二氧化碳。
他指出,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是降碳的首要舉措。當前,中國單位GDP 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單位GDP碳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之所以碳強度要比能耗強度高一些,是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決定的,區別于西方國家以油氣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而與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耗強度是其2.7倍,節能降耗的潛力是很大的。
節能降耗的潛力在哪?
為什么會與OECD國家有這么大的差別?
杜祥琬認為,關鍵在于產業結構。比如我國的鋼鐵、水泥產能分別占全世界的56%、57%。鋼鐵行業,如果切實落實嚴禁新增產能、繼續壓減產能的要求,即使噸鋼能耗不下降,鋼鐵行業碳排放也將實現達峰,再加上技術和管理進步,鋼鐵行業能耗和碳排放將明顯下降。
杜祥琬指出,產業結構調整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補短板、強弱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先著重強調深度調整產業結構,其后是調整能源結構。要堅決遏制“兩高”產業盲目發展,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
統籌好能源當前安全與長遠安全
對于能源安全的理解,杜祥琬強調,要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能源安全首先是供需安全,以往,我們理解的能源安全就是供需安全,當供應跟不上需求,就是不安全。一些地區就依靠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沖動拉動本地GDP,這是需要抑制的不合理需求。因此,在將供需安全放在能源安全的首位的同時,一定要抑制不合理需求,要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這才是真正的供需安全。
杜祥琬指出,除供需安全外,能源安全還應包括環境安全、氣候安全,并統籌好當前安全和長遠安全。當前安全和長遠安全是一致的,不是對立的。為此,要把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高效潔凈利用做好。同時,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是我們本國可以掌控的能源,不受國際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我們自己能夠掌控的能源越多就越安全,越獨立,這是長遠的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間歇性問題要通過智能調峰、運用靈活性資源,并把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儲能技術等結合好,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形成優質電力輸出,從而實現當前安全與長遠安全的統一。
構建現代能源體系要把握多能互補、源網荷儲
談及“十四五”能源規劃,杜祥琬表示,能源發展五年規劃首次以“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命名,這是能源發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作出“我國步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新階段”的判斷,提出能源安全保障進入關鍵攻堅期、能源低碳轉型進入重要窗口期、現代能源產業進入創新升級期、能源普遍服務進入鞏固提升期四個特征。這四個特征體現了電氣化、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發展方向。
他進一步指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離不開“多能互補、源網荷儲”8個字。在“源”側,新能源的絕對量和比重都將持續提升,《意見》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仍有近20%的化石能源需起到調配作用,非化石能源要與化石能源協調互補,加強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實現多能互補。在“網”側,要實現智能化發展,發展智能電網和配電網,提升電網的靈活性、可控性,使其具備吸納不穩定電源的能力。在“負荷”側,要發展靈活性資源,引導用戶根據市場情況調整電力需求,維持系統平衡。在“儲能”側,要做好與新能源的配合,提高系統的可控性和靈活性。
“‘十四五’能源發展的任務艱巨。”杜祥琬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要摸索兩個經驗:一是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協調互補,不僅僅是確定發展比例,還要探索如何統籌發展;二是摸索新能源和儲能在實踐上如何結合好,要形成具體的實踐結果,實現優質電力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