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放電都補1毛錢有什么用呢?相對儲能的成本來說是杯水車薪。”日前,一位來自陜西某儲能企業的員工趙先生聯系到記者,稱陜西出臺的《陜西省2022年新型儲能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到,2022年示范項目充電電價按照當年新能源市場交易電價,給予100元/兆瓦時充電補償,放電電價按照燃煤火電基準電價,給予100元/兆瓦時放電補償,“這對儲能電站的成本投入來說,顯得微不足道。”
實際上,儲能成本疏導問題一直飽受關注。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近期發布《完善儲能成本補償機制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下簡稱《機制》),提出研究與各類儲能技術相適應,且能夠體現其價值和經濟學屬性的成本疏導機制,或將能夠解決趙先生的難題。
《機制》提出,為促進儲能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參與儲能投資建設和運營的積極性,引導儲能在不同場景下充分發揮對電網安全的調節作用,亟待完善儲能政策頂層設計,研究各類儲能技術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場景,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電力市場化發展階段的儲能成本補償機制。
在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李臻看來,結合各地資源稟賦以及能源發展的實際需求,各地出臺補貼政策的思路和側重點不同,江蘇、浙江、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的補貼主要針對用戶側,而陜西、寧夏、青海、新疆等地主要以新能源發電側、獨立、共享式儲能為主。“陜西的補貼針對的是集中式共享儲能電站,補貼方式是在充電時在新能源交易電價的基礎上降0.1元,放電時以燃煤標桿電價為基礎加0.1元,主要明確了獨立電站充放電電價的問題。”
“也有主要針對電站運營的補貼。”李臻表示,“現在針對儲能的補貼補償方式主要有電站初投資補貼,電量運營補貼、調峰補償、容量補償等。”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儲能技術專家楚攀同樣認為:“各地補貼差異很大,需要研究相適應且能夠體現其價值和經濟學屬性的成本疏導機制。”
一位發改委專家告訴記者,現在新型儲能的商業化模式仍在探索階段,市場化機制與成本疏導機制仍不完善,多種儲能技術與應用場景的界定仍不清晰,“可以說儲能技術成熟度與實用性都有待提升。”
楚攀表示,補貼政策出臺有利于前期布局的儲能項目。“補貼政策短時間內會刺激儲能項目的建設,帶動裝機量增長。《機制》提出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電力市場化發展階段的儲能成本補償機制,是為了儲能的長期發展。”他認為,儲能成本的最終疏導還是需要靠市場化,未來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可以讓優質的儲能電站獲益增加。
李臻告訴記者,“在東南沿海等高電價地區,補貼疊加較高的峰谷價差,用戶側儲能將有不錯的收益,可以有效縮短投資回收期。”她認為隨著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各地將逐步設置門檻,如北京在2021年發布了國內首個儲能領域地方性標準,以規范儲能項目的落地實施。
目前,新型儲能可以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現貨市場、中長期市場等,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化,市場機制的設計應能夠充分反映不同靈活性調節資源的作用和價值,這將有利于新型儲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推動多元化儲能技術發展。“儲能成本疏導的落腳點一定是市場化。”上述發改委專家表示,《機制》提出加強儲能政策頂層設計,開展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應用場景及成本補償機制研究,也是儲能將市場化疏導成本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