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國內采購進口LNG的動力不足,供應緊張的形勢進一步加劇。價漲量減的連鎖反應從國際到國內,從上游到下游,已逐步在行業內蔓延開來。
當前,全國多地順價機制仍不到位,一些地方政策有意按市場規律推動價格調整,但用戶層面阻力難以化解,順價工作舉步維艱,虧損壓力基本壓向供氣企業側。隨著今年三桶油價格政策的出爐,城燃企業持續面臨銷售價格倒掛的運營危機。
行業分析認為,市場化是燃氣行業發展的趨勢,但前行的過程充滿著曲折和艱辛。
價升量降 淡季不淡
時至4月末,北方采暖季已經結束,國內燃氣市場本應迎來傳統淡季。然而,今年的形勢依然維持著“淡季不淡”的狀態。
從價格上來看,自上月以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陸續發布新一合同年定價政策,綜合價格較基準門站價格的上浮比例普遍為35%-60%,一省一價,存在較大差異。
從合同氣量來看,來自行業分析機構清能咨詢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管道氣供應合同量約只有去年同期合同量的8到9成。管道氣供應量的收緊,令供氣企業成本壓力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加快組織做好天然氣合同簽訂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嚴格分開簽訂民生用氣合同、市場化用氣合同”,并就民生用氣合同制定合同范本。但對比上游企業發出的《關于簽訂2022-2023年度合同的商議函》發現,今年實際并未按照發改委要求執行簽約工作。
因此,當前順價壓力仍被集中堵塞在”上游企業-城燃企業-終端消費市場“這一環節。若兩頭無法疏導,將直接導致城燃企業成本倒掛。
順價需行業合力 要做好用戶工作
卓創天然氣分析師國建表示,國內天然氣市場特別是管道氣市場當前發展目標是要實現市場化。
實現市場化則要求逐步進行順價工作,完成順價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回歸天然氣商品屬性、按照市場規律將價格向終端穩步傳導。從經濟發展規律而言,讓燃氣價格回歸市場軌道是必然趨勢。為此,政府和企業都在謀求更加合理的價格疏導機制,也陸續進行了各種嘗試。
公開報道顯示,目前上下游多家企業都在根據政策要求和市場供需變化,制定更為合適的銷售或價格機制。地域不同,氣質組分及氣源來源不同,市場價格差異性也比較明顯。近期,上海、湖南、舟山、石家莊、廣東韶關等地接連出臺淡季非居氣價方案,既有直接順價漲價的,也有沿用采暖季價格的。
然而,世間安得兩全法,氣價民意皆可順?盡管各地逐步推出天然氣上下游聯動機制,但順價效果仍是不理想,成本暴漲更令城燃企業雪上加霜。本月,梅州市發改局發布的天然氣調價通知,在民眾輿論的反饋下,更是在發布僅一天后就宣布暫緩執行。順價工作之難,可見一斑。
有觀點認為,順價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對于居民用戶而言,燃氣費用關乎每月開銷,對于用氣量大的工商業用戶而言,更和經濟效益直接掛勾,都是利益相關。因此,在逐步推進之前,充分調研和給用戶做好心理預期建設極為重要;同時,順價工作還需全行業形成共識,多個企業合力同節奏推進,實現政企民協同,既要順氣價,也要順民意。
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和部分補貼退坡,自2022年以來,已有近20家新能源車企集體漲價。若是少數幾家車企作為單個漲價,或多或少都會引起部分消費者的反感,認為是在“割韭菜”。但實際上,新能源車漲價的話題造勢已久,在真正推行漲價政策前,就已向市場釋放了多輪漲價信號,給消費打足了“預防針”。同時,多家企業幾乎同時漲價,在行業合理性方面下功夫,給予了消費者充分的接受度。因此,本輪車價上漲并未使消費者“望而卻步”,反而使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強。(今年3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同比增長122.4%。)
“對于氣價的調整,政府和企業全力應提前做好宣傳、安撫工作,對部分領域和群體做好適當的補貼方案,給民眾做好預期管理很重要。”一位行業人士指出,“北京地鐵漲價時,基本沒有引起什么爭議,一方面和保障方案有關,另一方面和北京政府、公交公司等相關方大力的宣傳和背后的努力分不開。讓漲價贏得了民心,這是燃氣行業可以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