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下游鋰電池企業高需求持續帶動負極材料的出貨量,負極企業今年一季度迎來開門紅。
雖然一季度受石油等資源價格上行影響,針狀焦、石油焦等負極上游原材料的價格環比上漲5-10%,推高負極成本,但從部分負極企業一季度業績報告(預告)來看,部分上游原材料漲價傳導至下一級材料的影響目前尚不明顯。
從上述業績報告(預告)表中可以看出,負極材料企業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幅均在72%以上,最高超過251%。負極材料企業不僅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而且部分企業毛利率也有一定提高,表現出較好的盈利能力。
今年一季度,貝特瑞單季凈利潤首次超過4億元,保持了同比、環比均增長的勢頭,其表示,下游電池市場持續景氣,市場對電池材料的需求進一步提升,是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主因。
璞泰來一季度凈利潤達6.37億元,超過其2021年全年凈利潤的三分之一。其銷售毛利率達38.73%,同比提高2.55%。據了解,由于其產品漲價超過10%,向下游順利傳導原材料成本上漲和石墨化加工費上漲帶來的影響,自身盈利水平得到提升。
負極業務為杉杉股份在一季度貢獻近1.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43%,另據披露,其負極材料單噸凈利潤超過0.6萬元,環比微增。
此外,國民技術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扭虧為盈,銷售毛利率達44.38%,同比猛增23.55%。負極材料企業業績普遍向好,也佐證了負極材料市場供不應求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負極材料企業在產業鏈合作、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負極材料企業完善產業一體化布局已形成共識。企業從單純的負極材料加工制造,向針狀焦和石油焦等原材料及石墨化產能供應擴展。2021年以來,璞泰來、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電氣、翔豐華、尚太科技、凱金能源等人造石墨負極頭部企業均在加速擴建石墨化產能及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
隨著行業高景氣度持續,跨界“選手”也奔襲而來。除了原有負極材料企業以外,索通發展、杰瑞股份、山東京陽、龍佰集團等石油開采、石墨化加工等負極材料上游原材料關聯企業,以及光伏、陶瓷、工程機械等領域頭部企業也相繼入局,拓寬業績增長新空間。
資料顯示,每生產1噸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需要石油焦1.3噸-1.5噸。因此,石油焦是負極材料的一大成本構成。而預焙陽極行業頭部企業的索通發展,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石油焦采購商,與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供應商建立了供銷關系,還通過介入石油焦貿易等手段保障成本優勢。
索通發展已于4月初宣布將投建“年產2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首期5萬噸項目”。隨著多個跨界“選手”入局,負極行業競爭格局或有所變化。
而面對負極材料供應緊張的局面,下游鋰電池企業除了與負極企業簽訂長單、入股合作以外,部分企業開始入場自建工廠。
今年以來,寧德時代攜手中科電氣,擬共建年產10萬噸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蜂巢能源則向河北坤天注資,聚焦人造石墨研發、生產和銷售;億緯鋰能增資入股云南中科星城(系中科電氣控股子公司),發力負極材料……
4月19日,寧波問鼎投資有限公司(系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比亞迪、ATL等四家公司合計6.5億元戰略投資上海杉杉鋰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系杉杉股份控股子公司),旨在進一步加強上下游產業協同。
此外,國軒高科全資孫公司在內蒙古已規劃年產40萬噸負極材料項目,其中,一期計劃建設年產10萬噸負極材料項目,于今年2月已開工建設,投產后將有效提高負極材料自供率。
技術方面,由于4680圓柱電池受到追捧,在下游需求猛增的推動下,更適用于該類電池的硅基負極有望迎來爆發。其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 mAh/g,超過石墨負極十倍之多。雖然部分性能缺陷仍有待解決,但是目前貝特瑞、璞泰來、杉杉股份均已有所布局,石大勝華、硅寶科技等跨界者也參與其中。
面對市場變化,貝特瑞惠州基地硅基負極目前在擴建產能2000噸,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產;并擬投資50億元在深圳建設年產4萬噸硅基負極材料項目,首期1.5萬噸將在2023年12月底前建成投產。
負極上游原材料價格方面,去年年中至今,針狀焦從6000元/噸已漲至超過1.3萬元/噸;石油焦從不足4000元/噸,漲至目前在5000元/噸以上;石墨化加工費也從16000元/噸,逐漸漲至25000元/噸(長協價格),散單報價則更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原材料成本上漲壓力目前可以傳導30%-40%。因此,成本如果繼續抬升,則負極材料企業毛利率將繼續承壓。
從供需關系來看,2021年我國負極材料出貨量為77.9萬噸,同比增長超過86%。彭博社預計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新能源產業的快速成長,對電池的總需求將分別超過1.5TWh和3TWh。預計對應負極材料分別需要160萬噸和380萬噸。
國內負極材料前十位企業的產能規劃到2025年已超300萬噸,遠超預測需求量,也引發了業內對負極材料結構性產能過剩的擔憂。
事實上,一方面,基于對市場的良好預期,促使負極材料企業超前規劃。另一方面,為了減少政策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在規劃時,往往考慮3-5年的布局,便于在政策和環評等方面一次性通過,也省去后續的審批成本。規劃產能通常分階段進行,實際落地投產與規劃或有一定差距。
目前來看,國內負極材料頭部企業在產能、技術和上下游協同上雖有優勢,但尚未走出絕對龍頭。行業內多足鼎立,又吸引到跨界者攪動格局。接下來,高效降本、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或有望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