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加快步入高質量躍升發展新階段。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公開發布,即日起,推出系列專家訪談報道,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規劃》進行深入解讀,為推進《規劃》切實落地提出寶貴建議。
堅定推動可再生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
——訪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彭程
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是什么?發展方式有什么變化?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彭程接受記者采訪,對以上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記者: 《規劃》描繪了“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總體藍圖,指引藍圖繪就的目標是什么,如何準確把握其中要義?
彭程: 2020年9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氣候雄心峰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等重要會議和場合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明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要求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我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指明了前進方向,為高位部署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錨定碳達峰碳中和與2035年遠景目標,考慮核電項目前期工作進度和發電情況,《規劃》提出為確保完成2025年20%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202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要達到10億噸標準煤左右,測算“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量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將實現從能源消費增量補充到增量主體的里程碑轉變。
記者: 發展目標是對發展定位、方向和空間的高度凝練,如何理解《規劃》中各類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
彭程: 從可再生能源內部看,我國地熱能供暖、生物液體燃料、生物天然氣等非電利用受資源條件、技術成熟度、開發利用經濟性等因素影響,利用規模相對有限,“十四五”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仍將以可再生能源電力為主。
在各類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定位和空間預期上,常規水電項目前期工作復雜,建設周期長,“十四五”期間投產項目基本明確,投產規模穩步增長;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等受可用資源收集與利用經濟性、環保要求等約束,規模有限;光熱發電、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尚處于商業化示范或研發階段;資源儲量大、建設場址靈活、經濟性好的風電、光伏發電必須承擔起新增主力責任。
具體測算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時,考慮到地熱能供暖等非電利用統計體系尚在建立中,《規劃》主要計及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氣和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增量,謹慎穩妥地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規模達到6000萬噸標準煤左右。在此基礎上,《規劃》明確為滿足2025年10億噸標準煤左右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需求,202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應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其中,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和發電量相對明確,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應實現翻倍;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和非水電消納責任權重將分別達到33%和18%左右;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左右。“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將超過50%,較“十三五”期間42%的占比有較大幅度提升。
記者: 在可再生能源新增主力全面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的背景下,《規劃》如何引導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
彭程: 《規劃》把握“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消費新增主力,全面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的特點,在堅持目標導向的基礎上,通過目標設置推動風電、光伏發電市場化發展,引導行業更加注重發電效率、利用率等質量和效益問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沒有明確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目標。
一方面擴大發電裝機不是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求的是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利用量,而消納利用量在裝機容量的基礎上受發電效率、利用率等影響,不宜過于突出裝機目標而忽視利用率等關鍵影響因素,引導同時重視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和高比例消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是隨著政府補貼的退出和取消,作為新增主體的風電、光伏發電已經進入平價階段、市場化發展階段,且風電光伏發電技術裝備、產業鏈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四五”時期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孰多孰少、哪里多哪里少,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做好政策供給、創造良好環境,引導規劃總目標實現,不再特別扶持特定行業或給某一行業壓擔子。
總體來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在“十四五”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可再生能源要從能源電力消費增量補充轉為能源電力消費增量主體,要有擔當主力軍的雄心和信心。
同時,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翻倍,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既要大規模開發,又要高水平消納,更要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等多重挑戰,必須加大力度解決高比例消納、關鍵技術創新、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性可靠性等關鍵問題,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任務艱巨而繁重,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