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在京舉行,大會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成為討論重點。大會上,不少專家學者都提出,充電基礎設施仍然是電動車發展的短板,問題主要表現在充電設施平均利用率相對較低,行業盈利能力低;充電設施運營車企參與度相對較低。
根據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 79.4 萬輛和 77.7 萬輛,2018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將超過100萬輛。而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呈現高速增長的時候,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數據卻不容樂觀,我國目前充電樁比只有3.5∶1,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還不到15%。可以說,充電基礎設施的可持續商業發展模式還沒有形成,存在著運營企業盈利困難和消費者充電價格偏高的雙向矛盾。
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提供汽車產品的同時也選擇了自建充電樁來緩解消費者對于能源補充的焦慮。但這部分的成本卻終將成為車企的重大負載: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最后的點鋪設,都將面臨巨大的成本、技術和時間考驗。所以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表示就提出“沒有哪個問題是哪一個企業可以獨立解決的”觀點,并倡議通過企業間的合作,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互換。這個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的充電樁閑置率不均等、企業鋪設成本巨大的問題。
不過,僅是車企的自救還無法解決大局核心問題。按照規劃,2020年我國規劃建設公共充電樁數量約50萬個,而如果按照2020年規劃的年產新能源車500萬輛推算,這兩者間的規模會出現嚴重的不匹配。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入更多新能源設備公司加入電動汽車產業鏈中,實現“業有專攻”,加速充電基礎設施的規模化擴展。
早在五年前,儲能產業作為新興戰略性產業,已被列入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預計到2020年,國內整個儲能產業的市場規模至少可達6000億元,這部分的產業活躍企業將成為電動汽車產業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例如,在充電基礎設施行業中就涌現出了一批如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特來電、萬幫等龍頭企業,也有如河北濤振新能源這樣產學研高新技術制造企業新秀。
據悉,河北濤振新能源設備制造公司位于曹妃甸工業區(國家級)裝備制造園區內,是目前京津冀區域內規劃的規模最大的致力于光儲充一體化多能互補型新能源儲能裝備的產學研高新技術制造企業。在綠色儲能設備領域,該公司研發的綠色智能儲能裝備,包括MINI超級充電站,1MWh標準20尺儲能集裝箱等主打產品,具有布置集中,柔性控制、按需分配、功率共享等技術特點。能自動適合不同場所電功率的需求,適用于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各類停車場、住宅小區、商業綜合體等應用場景,為集中式的直流充電需求提供服務,是未來新能源電力基礎設施與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的主力產品。目前在濤振新能源設備中具備的直流快充、柔性充電等都是當下充電基礎設施企業重點攻關課題。
不過在崛起時,這類新能源儲備設備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都將面臨同樣的挑戰。加快推動先進技術研發。其中包括,提高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術水平,瞄準標準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加快柔性充電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無線充電、智能充電等關鍵技術攻關,盡快取得突破。支持私人充電設施開展智能化改造,提供共享充電服務。在重點區域開展充電設施與電網互動試驗示范等等。
目前,為進一步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進一步發展,國家也將在政策、資金上為充電運營商提供更大扶持力度。如將鼓勵整車企業向充電服務運營商購買配套服務,更好發揮車企引領作用,促進車樁(充電樁)協同發展,提升用戶充電體驗;探索特許經營模式,吸引專業充電運營商負責運行維護,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配合相關部委,指導各地完善充電設施建設獎補辦法,切實發揮好獎補資金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