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投深圳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的虛擬電廠平臺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獲得平均度電0.274元的收益,成為我國首個調度用戶負荷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并盈利的虛擬電廠。
虛擬電廠是什么?其參與電力市場對行業有何利好?還面臨哪些發展障礙?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示范應用效果顯著
“虛擬電廠是指通過先進信息通信和智能控制技術將電力用戶的可調負荷、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和儲能等電力需求側資源整合成一個可控的聚合體,統一實施能源管理并參與電網運行,以實現需求側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國電科院技術戰略中心主任閆華光指出,虛擬電廠其實是需求側響應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集中用戶側資源,響應電網需求,進行用電或發電控制。
據了解,目前虛擬電廠已在國內多個地方開展示范應用,如2018年1月,由眾多中央空調系統集合而成的上海黃浦區商業建筑虛擬電廠,在用電高峰時段釋放約5萬千瓦電力“削峰填谷”;2019年12月,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的泛在電力物聯網虛擬電廠示范工程,聚合優化了“源網荷儲售服”智能控制技術和互動商業模式,將泛在可調資源聚合為可與電網柔性互動的互聯網電廠;2019年5月,“江蘇大規模源網荷友好互動系統示范工程”以“互聯網+”“源網荷儲”運營機制,實現非工業柔性調控2715戶,工業剛性調控1726戶,主動需求響應20.8萬戶接入,通過需求側響應激勵機制,中斷負荷商業化運營機制,引導電力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產業鏈上下游互動。
此外,國內第一個實現虛擬電廠全鏈路貫通運營的運營商——浙達能源建設的嘉興虛擬電廠平臺,通過多元資源聚合互動的接入、5G、行業響應能力大數據分析、能效監測、智能調度策略、聚合響應等技術與共享服務聚合各單一資源,通過信息物理融合,從能源、業務、數據層面為工商業提供服務,通過價格激勵等方式引導用戶主動參與電網互動。
業內專家指出,企業相繼開展的虛擬電廠項目,在削峰填谷、保障電網供需平衡、促進新能源消納、提升能效管理水平、降低用能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參與電力市場實現多方共贏
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有利于多方共贏。“虛擬電廠可以作為一個特殊電廠參與電力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運營,促進資源優化利用,提升資源利用率和系統靈活性,真正形成能源的‘互聯’和高效運行。”浙達能源CEO蔣雪冬說。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引導儲能、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車、虛擬電廠、能源綜合體等新型市場主體,以及增量配電網、微電網內的市場主體參與現貨市場,充分激發和釋放用戶側靈活調節能力。
“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將成為未來的新趨勢。在國家低碳轉型、大量清潔能源接入電網的情況下,靈活可調能力將成為一種稀缺資源,誰具備這樣的靈活可調能力,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蔣雪冬說。
杭州數元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慶分析認為,“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不斷推進,電源側將成為間歇性、波動性較強的靈活電源。在此背景下,單靠儲能無法完全對沖發電波動風險,負荷側需要虛擬電廠這樣的手段促進‘源荷’互動,這也是實現綠色電力最高效傳輸、配送、消納的方法。”
“從用戶側看,電力市場交易較為專業和復雜,而單個用戶規模過小,難以直接參與電力市場。但綜合能源服務商或售電公司通過聚合用戶側分散靈活資源,可形成規模化的調節能力參與電網運行,激發用戶側沉睡的靈活調節資源,也將提升綜合能源服務公司或售電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并產生新的盈利模式。”閆華光說。
“未來電力系統‘雙高’‘雙峰’特征將進一步凸顯,電網潮流方向多變,電網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快速增加。虛擬電廠可充分結合市場機制,實現發電和用電的自我調節與優化控制,與電網進行雙向互動,提高電網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控性,從而提升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入和消納能力,促進電力供應的綠色低碳轉型。” 蔣雪冬說。
潛力遠未充分挖掘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甚至電力現貨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配套政策、市場機制以及交易品種等還有待完善。
“比如國內大部分市場中用電側報量不報價,用電變成了一種剛性需求,電力用戶只能被動接受價格,使得大量負荷側資源的靈活性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蔣雪冬坦言。
“目前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其作為市場主體的認定、準入、交易、結算規則均有待完善。此外,作為虛擬的交易品種,虛擬電廠目前更多的是通過價格補償或政策引導來參與市場,尚不夠成熟。”俞慶指出,目前虛擬電廠參與現貨市場最大的阻礙在于現貨市場能否連續運行,量價能否充分反映供需關系。“在真正成熟的現貨市場中,量價全面放開、價格充分波動,虛擬電廠一定會有非常巨大的盈利前景。”
閆華光認為,下一步仍需加強統籌管理和頂層設計,并需要政府、電力用戶、電網公司、虛擬電廠聚合商、用電設備制造廠家等各方聯合發力,從源頭上把需求側靈活性資源納入“雙碳”戰略布局,在規劃層面確立需求側靈活可調節資源的地位。
“此外,還需健全電力需求側靈活可調節資源的標準體系和檢測認證體系,建立涵蓋電力需求側靈活資源的需求響應終端及系統、效果測評等方面的標準體系;同時,還要提升虛擬電廠的數字化支撐能力,建設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以互聯網為手段,充分融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虛擬電廠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系統決策智能化、執行方式自動化,提升電力用戶靈活性資源的參與度。”閆華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