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挪威是如何成為電動汽車全球領導者的?不是因為合適的地理環境,更不是因為挪威人更環保或更關心氣候變化,而是可以將其歸功于在該國持續了很長時間的需求面政策(demand-side policy)。
獨特的汽車稅收制度做先鋒
自1990年以來,挪威政府為推廣零排放汽車制定了一攬子激勵措施,具體可見下圖:
對挪威汽車消費者來說,在購買或租賃電動車時無需繳納購置稅或進口稅,使用電動汽車時無需繳納過路費等,且享有一系列特權(免費停車等);相比之下,購買燃油車則需要繳納25%的增值稅以及排放費等。在一系列政策下,挪威的電動汽車綜合下來通常比燃油車更實惠。
例如,根據大眾汽車在挪威的官方價格表,燃油版Golf的進口價格為22,046歐元,但需額外支付4,348歐元的二氧化碳稅、1,715歐元的汽車重量稅和5,512歐元的增值稅等,在加上各種稅費后,該款車的購買成本最終為34,076歐元;而e-Golf的進口售價雖然為33,037歐元,高于燃油版,但各種稅費較少,最終購買成本為33,286歐元。
圖片來源:Hjem
正如挪威電動汽車協會(Norwegian EV Association)秘書長Christiana Bu表示:“現在,購買一輛新款電動汽車與購買一輛不錯的汽油或柴油車的價格相差無幾。”此外,這還沒有考慮到電動車更低的運行成本和 “燃料”成本。
回看過去三十年來挪威的電動汽車政策,我們能發現三個關鍵點。首先,在最初,挪威政府對購買、擁有和使用電動車的激勵措施是提高普及率的有效措施;第二,這些激勵措施不必是持續的,而是可以隨著普及率的增加而逐步減少;最后,對電動車更友好的稅收結構可以有效促進電動車的購買。
充足的充電基礎設施做后盾
除了推出電動汽車激勵措施,挪威還投資了一流的充電基礎設施,以支持向更可持續的電動汽車過渡。最初,奧斯陸一直是挪威新基礎設施的測試中心,并在2008年推出了第一個市政電動汽車充電系統。到2015年,挪威已經有1萬個充電站。然而,在電動汽車保有量達7.2萬輛之后,挪威很快意識到,需要進一步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鞏固稅收優惠打下的成功。
從那時起,挪威政府就開始增加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承諾在主要高速公路上至少每50公里至少有一個快速充電站,并為供應商提供補貼以加快安裝。到2017年,挪威已經成功地將這些關鍵線路上的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從2014年的300個增加到大約1,500個,并在Nebbenes農村地區安裝了第一個超充樁,能夠同時為28輛電動汽車充電。目前,挪威共有超過1.5萬個公共充電站。從更大范圍來看,雖然挪威的人口只占歐盟人口的1%,但該國的公共充電站數量幾乎相當于歐盟公共充電站的8%。
在電動車住宅充電方面,挪威也采取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策略。一些挪威城市已經推出了資助計劃,以支持住宅合作社的充電站發展。
挪威對基礎設施的支持還包括商業化交通,2018年,挪威出租車已經可以使用無線充電,減少了尋找充電樁、插上充電頭和等待充電的時間。這項感應技術使用安裝在出租車車位道路上的充電板,與安裝在出租車內的接收器相連,使充電更有效率。
目前,挪威電動汽車市場絲毫沒有放緩的跡象。到2023年,挪威所有出租車都將實現零排放,無線充電系統將幫助實現這一目標。除此之外,挪威正在努力實現其主要目標,即到2025年銷售的所有新車都是零排放的(純電動車或氫動力車),這使得挪威成為全球最早“禁燃”的國家。
中國電動汽車的試驗場
通過盡早采取激勵措施、迅速擴大基礎設施、繼續開發無線充電等技術以適應需求,挪威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生態意識的社會,挪威人將電動汽車視為更輕松和自然的選擇。也因此,挪威成為了中國電動汽車的試驗場。
當前,十多家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或即將向歐洲和美國出口電動車型,其中大多數都把挪威作為試驗場,包括比亞迪、蔚來汽車、小鵬汽車,以及上汽集團等,都向挪威市場推出了電動汽車。
中國蔚來、小鵬等自主企業將挪威視為進入歐洲市場的第一站,主要出于三點,第一是因為挪威市場本身的優勢,比如上文提到的電動車優惠政策豐富,電動化程度較高,相關基礎設施非常完善,消費者接受程度高等,使其成為很好的試驗場。
第二點是挪威沒有本土汽車制造商,所以所有外國品牌在這里都是平等的。而中國本身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較早,目前在產品研發、質量驗證以及動力電池等產業鏈布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也給予了本土車企挺進挪威市場的勇氣。
第三點,相對于在挪威市場的銷量,中國車企更希望憑借在成熟的挪威市場積累的經驗和品牌認知度,然后撬開歐洲市場。通過對挪威市場的研究和適應,車企們可以為未來擴展到更廣泛的歐洲市場奠定基礎。正如挪威駐北京大使館商務參贊Rolf Almklov所說,“如果中國車企在挪威表現得好,對所有其他歐洲市場來說都是一個好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