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溫干旱天氣增加石油替代天然氣需求
今年夏季,歐洲多地持續高溫干旱,據歐盟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歐盟近2/3地區都處于干旱狀態,且可能持續到冬季。在正常年份下,德國30%的石油和煤炭運輸都依賴內河航運。航運貨量的減少,將導致歐洲成品油供應不足,推高能源使用成本,增加用電負荷。
高溫干旱天氣也使得歐洲用電需求不斷激增,但由于干旱缺水,水電、核電和太陽能的發電量大幅減少。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在2021年歐洲的電力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高達62%,其中核電占比22%,水電占比17%,其他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等)占比24%。化石燃料占比僅為36%,其中,天然氣發電居首位,占比20%,煤炭占比15%,石油發電僅占1%。
歐洲今年前7個月水力發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0%,核能發電量減少12%。極端氣候疊加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短缺,整個歐洲電力系統運行承壓,電力價格屢創歷史新高。
美國也在經受高溫和干旱天氣,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2022年美國終端用電需求將同比增長2.5%。美國亨利中心(Henry Hub)天然氣價格在國內消費量和歐洲進口LNG需求的雙重帶動下,從今年7月初的5.7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上漲到9.3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據EIA數據,今年美國天然氣發電占比37%,煤炭和核電分別占22%和19%,水力發電占比7%,增幅最大的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從去年的20%增加至今年的22%。但燃油發電的比重不到1%。
2、歐洲冬季或將被迫增加燃油發電
在全球范圍內,歐美的燃油發電量占比較低,2021年僅為全球發電總量的2.5%,比燃煤發電和燃氣發電都低得多,而且多數國家在逐步降低這一比重。燃油發電最多的國家是產油大國沙特,其次是伊朗。
面對高昂的天然氣價格和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歐洲一些國家開始考慮冬季轉向石油發電。德國政府通過《替代電廠法》,恢復1.6吉瓦燃油發電裝機容量。法國主要能源密集型行業正在尋求將燃氣鍋爐轉換為以石油為燃料,瑞士能源部長也表示將發電燃料改為石油。
有分析認為,歐盟燃油發電裝機容量23吉瓦,僅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2.5%。在最佳情景下,歐盟燃油電廠可以在全年發電總量中占比5%~6%。盡管這一比例達到該地區石油發電10年平均比重的3倍,但相較燃氣發電的比重20%仍較為有限。
此外,恢復燃油發電面臨成本和政策方面的壓力,燃油發電的成本遠高于煤炭,這導致石油作為替代燃料的優勢不如煤炭;燃油發電效率比燃氣發電低20%,且燃油發電的碳排放量更高,會受到當地空氣質量標準的限制。因此,燃油發電可能是歐洲今年冬季的最后一道防線。
盡管燃油發電占比小,但在石油市場緊平衡的格局下,氣轉油替代需求以及相關炒作仍將為今年冬季的油價提供有力支撐。另外,如果俄烏局勢進一步升級,俄羅斯對天然氣實行斷供,不排除歐洲對現有燃氣發電機組進行改造,增加燃油發電的可能。
國際能源署(IEA)在8月的報告中,將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測提高了38萬桶/日,主要原因就是用于發電和油氣轉換的石油需求增長。
睿咨得能源預測較為樂觀,在不考慮天氣的情況下,認為TTF和布倫特之間的高價差和天然氣供應短缺風險將推動石油需求在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增加73萬桶/日。
高盛表示,冬季氣轉油需求將推動布倫特油價在今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達到125美元/桶和130美元/桶的高位。
3、颶風季可能影響美國的石油生產及出口
每年6~11月末都屬于美國的颶風季,其中8~10月是颶風季最活躍的時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2022年大西洋颶風季節預測報告稱,今年的颶風活動將高于平均水平,預計今年下半年,美國國內將出現14~20場風暴;其中6到10場風暴可能會升級成颶風,3到5場颶風可能會升級為大型颶風。
未來需要密切關注是否會有強颶風形成,如果對美國墨西哥灣石油生產、石油出口和煉油行業造成實質性影響,原油和成品油價格也將出現階段性沖高的風險。
目前的拉尼娜現象從2020年開始,今年北半球高溫少雨的天氣多與這一現象有關。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在初冬持續發展的概率已經超過了70%,這將是非常罕見的三重拉尼娜現象。
以目前的觀測趨勢來講,拉尼娜現象越來越有可能持續到第3個冬季。盡管拉尼娜與冷冬沒有必然關系,但如果發生,在冬季保供的壓力下,會給能源市場造成更大壓力。今年冬季是否會出現冷冬,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