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風而不止于風
——訪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繆駿
“雙碳”目標的提出,將以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推到了能源發展前臺。針對我國風電產業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以及行業如何破局謀變、合作共贏,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本刊記者專訪了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繆駿。
《中國電業與能源》:結合近期實際,我國風電產業正面臨怎樣的挑戰?
繆駿:從外部來看,受俄烏沖突和國際疫情等因素影響,風機核心部件供應特別是主軸等核心零部件,在一段時間內還無法根本扭轉依賴進口的局面。此外,受中美貿易爭端的影響延續,國內風電產業還將面臨隨時斷供的風險。
從內部來看,我國風電整機行業前10名的企業已占整個市場份額的90%左右,剩余的60多家企業瓜分其余10%左右的市場份額,很大一部分企業可能拿不到訂單,風電產業產能過剩現象已經顯露。隨著行業內競爭加劇和謀求更低LCOE(平準化度電成本),2021年5月份,陸上風機最低中標單價已低至1548元/千瓦,同比下降超過60%,環比下降12%。低價競爭導致產品品質下降,進而出現風機倒塔事故。
《中國電業與能源》如何解決當前風電產業存在的問題,實現全產業鏈共贏發展?
繆駿:我認為“精于風而不止于風”是較好的解決方案。
一是產業鏈延伸,實現整機的持續降本增效。2020年,陸上風機最高中標價格為4000元/千瓦,而2021年5月最低中標價格與2020年最高點比,降低了61.3%。未來,行業還將謀求更低的度電成本,風機的價格還將持續走低。在這一背景下,風電整機廠商應以“產業鏈延伸”模式,向產業鏈上下游滲透,通過全產業鏈降本,在持續降低度電成本的同時,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在材料端,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布局碳纖維、玻璃纖維等領域,通過參與原材料的生產與制造,進一步降低整機成本;在制造端,通過葉片、傳動鏈系統、控制系統等的滲入,可逐步擺脫國外卡脖子的難題,實現整機的進一步降本增效;在運維端,可以通過運維基地、運維母船建設以及葉片再生循環、核心零部件在位修復技術等,通過技術、模式和業務創新,實現進一步降本增效。
二是發展“新能源+制氫”,增加新能源消納和持續降碳。新能源電力生產過程不穩定的特性顯著,如果沒有大規模的火電調峰及儲能系統與之相配套,以我國現有的輸配電系統將很難實現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納。利用新能源制氫,將氫氣作為儲能的一種形式,可以通過氫燃料電池、氫燃機甚至將氫轉化為液氨及甲醇形式,實現能源的穩定輸出。
上海電氣集團在氫能領域擁有多方面的布局。我們擁有PEM電解水制氫和電解堿水制氫系統,能夠滿足普通園區新能源制氫需求;擁有園區內輸氫管道和隔膜壓縮機產品,能夠解決輸氫、加氫的全流程需求;上海電氣集團的兩臺440噸/小時高溫高壓燃氫CFB鍋爐,開啟氫氣資源化大規模應用示范;我們還擁有氫能源檢測中心,能夠為氫能的利用提供安全保障;同時正在積極示范三步法直接電解海水制氫工藝,將引領東部沿海氫能發展。
放眼未來,我們將推動“新能源+制氫”深度融合,借助上海電氣集團在能源與工業領域的優勢,致力成為能源與工業領域碳中和的排頭兵。
《中國電業與能源》: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進,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在確保能源安全供應下的深度降碳領域有何探索?
繆駿:“雙碳”目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國的責任與擔當,是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25%左右,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我國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作為國內較早開展風電業務的大型國有企業,全面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穩中求進、守正創新”的工作主基調,勇于開拓,在2021年海上風電新增吊裝容量實現全球和國內雙第一的優異成績下,依托上海電氣集團內部產業資源優勢,與戰略合作伙伴聯合打造能化共軌碳中和解決方案。通過該方案,我們將新能源制取的綠氫與含碳固廢或渣油、瀝青的清潔化循環利用相結合,利用能源的梯級利用,將含碳固廢或渣油、瀝青中的碳元素固化成為甲醇,將不穩定的新能源轉化成為穩定、清潔的電力和熱力向社會輸出,并生產液氨、高純鐵等高附加值副產品,實現了經濟高質量、循環發展,保障了能源安全。與傳統模式相比,該模式可對外輸出兩倍于同等裝機容量新能源項目的穩定電力,與傳統煤電相比可減少碳排放50%以上,可在保障當地安全供電的前提下,實現供能的深度降碳。
同時,上海電氣集團著力打造立體化綠色園區,助力零碳產業園的實現。在零碳園區的建設與運營中,上海電氣集團擁有立體解決方案。從能源供給端,我們將通過風、光、儲、氫、網的有機融合,幫助園區實現深度降碳;在基礎設施端,我們通過園區建筑綠色智能化設計、裝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產線、新型驅動鏈建設、黑燈工廠建設,可實現企業節能40%以上;在園區運營方面,我們通過綠色交通、綠色樓宇、綠色物流以及固液氣循環利用等,實現整個園區的深度綠色、低碳、智能化發展。上海電氣汕頭智慧園區已經獲得了碳中和園區的認證,為行業樹立了標桿,正引領行業發展。
新能源、氫能、綜合能源只能解決企業碳中和目標的一部分需求,未來還需要依托產業、企業,利用全面碳服務,幫助企業實現碳中和的最終目標。我們通過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系統研究了各產業面臨的碳中和難題,通過“咨詢+服務”模式,借助碳盤查、企業碳中和實施路徑咨詢、企業碳中和方案實施、碳交易等業務,助力企業碳中和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