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1號臺風、首個超強臺風“軒嵐諾”于9月3日夜間移入東海海面,并逐漸向浙江東北部一帶沿海靠近。在臺風外圍云系的影響下,將直接影響中國首個強臺風海域風電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國電電力舟山普陀6號風場。該項目由電氣風電提供風力發電機組,是我國首個強臺風海域海上風電項目。面對強悍的“軒嵐諾”,該風場平穩渡過臺風期,臺風期間正常運行。
01為抗臺而生,智能變槳提升機組發電收益
該項目選用擁有鋼結構機艙罩和高風速穿越能力的電氣風電G4平臺機組。傳統風機當風速達到25米每秒以上時,三個葉片自動調整為順槳狀態并鎖定葉片停機、減少風機載荷。G4平臺機組具備高風速穿越能力、可進行動態智能變槳,在風速達到25米每秒以上時,能最大程度利用臺風外圍影響發電、提升機組發電收益。
02千錘百煉,玉汝于成:400萬次的疲勞測試、4個方向的極限拉伸
面對15級以上的強臺風,風機葉片是最關鍵的部件,也最易遭受臺風摧殘。我們通過模擬臺風過境時產生的摧毀力,對機型葉片進行了高達400萬次的疲勞測試和4個方向的極限拉伸測試,保證能夠抵御強臺風侵襲。
03棉花地里“栽”風機:首吃螃蟹,要啃就啃最難啃的骨頭
作為中國首個強臺風海域海上風電項目,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然而,這不是最難的。普陀6號場區海底屬于糊狀淤泥和類淤泥地質,僅淤泥層的厚度就有10多層樓高,基本沒有承載力。別說一架總重達300噸、高度近50層樓的風機,栽一棵樹都會被淤泥吞噬。這難度,簡直是在棉花地里“栽”風機!
經過層層討論評選,項目最終選定對地基要求低、抗震、柔性更好的多樁承臺基礎作為項目風電機組的基礎型式。電氣風電通過風機+基礎的一體化載荷仿真,確定了項目的整體基礎方案。項目最終通過我國海上風電領域樁長最長的現場試樁實驗,采用高度110米、直徑1.6米的8根樁扎向海域深處。最終,508根“定海神針”打入海底,對巨無霸托底。
截至目前,普陀6號海上風電場已成功抵御了“利奇馬”“煙花”“燦都”等10余個臺風的正面沖擊。過往,風場海域臺風等級達到15級、浪高超過10余米、最強臺風中心穿越風電場……它都經受住了考驗,并且實現搶發電量。
電氣風電在中國風電發展歷程中,多次留下里程碑印記,這根難啃的骨頭只是眾多攻關項目中的一個微小縮影。這些難啃的骨頭,幫助我們積淀經驗,凝成筋骨,形成獨一無二的電氣風電精神: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堅持“技術領先下的整體解決方案領先”、腳踏實地為客戶解決問題、堅持為客戶提供“高可靠、可信賴”的整體解決方案。
臺風過后?敬畏自然、敬畏技術、敬畏積淀!
一般臺風在南北緯5°到20°左右的海域生成,而“軒嵐諾”生成區域在北緯25.9°,“走出了”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出現的獨特路徑。據中央氣象臺分析,在東海海區達到超強臺風級別的臺風非常罕見,全球變暖、拉尼娜現象是造成“軒嵐諾”如此特別的幕后推手。
“軒嵐諾”的獨特路徑及今年全球多地頻發的極端天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預警。一方面讓我們警醒要敬畏自然,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加堅信:清潔能源從輔助能源走向主力能源勢在必行、能源結構的優化和低碳轉型刻不容緩、雙碳目標的推進時不我待!
回顧中國風電發展史,尤其是近年來愈加激烈的機組迭代升級。我們應進一步深思:敬畏自然之余,我們理應敬畏技術、敬畏經驗的積淀。當前海上風電發展進入全面平價時代,產品出現了跨越式的更新迭代。平價時代的海上風電整體解決方案,對于技術和經驗的積淀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豐富的海上產品設計及項目經驗積累,才能確保風機的安全運行。
電氣風電擁有中國最大的海上風電樣本庫,電氣風電的海上風電發展歷程基本上代表了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史。我們扛過的所有臺風、啃過的所有骨頭,讓我們堅信:多年經驗的積淀、理性節奏的技術迭代,才是海上風電能持續發展的根本。